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E.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16. 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3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鹩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 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
D. 诗人触景生情,托物言志,诗中使用夸张、比喻、用典等手法,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
E. “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①
②
③
A. 《台城》首句总写台城,综括六代。“豪华”之前,着一“竞”字,形象揭示六朝帝王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景。
B. 《台城》第二句写“结绮”“临春”两座高楼,承接上文的“豪华”发出“事最奢”的议论,以点带面,引发读者联想六朝旧事。
C. 《台城》第三句由上文的实写转入虚写,描写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与当年“万户千门”的豪华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D. 《泊秦淮》是叙事说理的诗作。首句写景,先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引出“酒家”,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E. 《泊秦淮》中的两个“笼”字极其巧妙,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意境优美的秦淮烟月图。
15. 两首诗的内容大体相同,但表现主题的方式各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3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宋)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划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 “弱柳系船都不住”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系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 “鸣橹”指划船摇橹时发出的声响,“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 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15. 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3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 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4.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 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 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昌龄之岭南①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②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③无缟纻④,乡味有槎头⑤。 已抱沉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注】①王昌龄与孟浩然交游多年,二人数年同用一个笔砚,友情深厚。王昌龄被贬岭南路经襄阳时,看望了病中的孟浩然,孟浩然作了此诗。②羊公:西晋名将羊祜。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③土毛: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④缟纻(zhù):白色生絹及细麻所制的衣服。⑤槎头:也曰查头鳊,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从洞庭湖、山上的枫叶写起,枫叶如丹先报寒秋,给人以萧瑟之感。 B. 诗中“无缟纻”和“有槎头”表明了诗人对远道而来的友人热忱地欢迎之情。 C. “更贻魑魅忧”写出了诗人虽身染重病,却对远去岭南的友人充满了担忧之情。 D. “数年同笔砚”一句回忆起自己与朋友过去的生活,写出了二人情同手足的情感。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不同,本诗低沉中有豁达,结尾时昂扬
向上。
15.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是想象苏武骤然见到汉使的情景。作者用“魂销”二字夸张地描写苏武的表现,是为了突出苏武当时悲痛欲绝的感受。
B. 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的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茫然”传递出对年代久远的慨叹。
C. 颈联两句,由“回日”忆及“去时”,描写了一个历尽艰辛、白首归国的爱国志士,在目睹物是人非的情形之后,流露出的唏嘘感慨。
D. 尾联中写到苏武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逝的武帝,既表达出作者对苏武忠君爱国的赞颂,也有对其没有被封受爵位的惋惜。
E. 作者在诗中塑造这样一个“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目的是彰显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15. 有人评价颔联“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你是否认可这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3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②薜帷bì:薜荔墙帷。 14. 下列对诗歌的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了谷口书斋的清幽雅致,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来实现的。
B. 首句中的“带”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描绘了山泉萦绕着小屋、云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的景象,起笔不凡,境界雄浑。
C. 颔联先突出了竹林山色让人心生同情,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色彩感。
D. 颈联中“闲”和“迟”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鹭的悠闲和山花的迟落,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写鸟、花表现了书斋的清新宜居。
E. 诗歌将山、水、竹、鹭、花人格化,写得极富感情。全诗均为写景,句法工整,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出新奇清淡的诗风。 15.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7.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38.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