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高广播、体育和医疗等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广播、体育和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和福利设施。
4.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形象,保护和开发建设相协调,提高市民的文化品味,建设完善、方便、文明、健康的文化服务设施。
(四)城市发展目标(2020年)
1.争取基本形成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实力,争取到规划中期(2010年)年实现县改市。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至40%左右。一、二、三产业结构序位由Ⅰ、Ⅱ、Ⅲ逐步向Ⅲ、Ⅱ、Ⅰ迈进。
2.基本实现现代化山水特色的城市格局。形成“一带两片三组团”的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3.基本完成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构架。形成以一纵(芳万线)、一横(湘赣线)的为快速过境交通以及阳乐大道、康乐大道等为城市主次干道的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
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80%,装机容量15万门,并大力发展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人均道路广场面积达到13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0%,天然气普及率达90%以上,供水普及率保持95%,垃圾分拣处理清运率达95%,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
4、形成以人为本,融合自然的社会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体系,创造造福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12%以上。
5、基本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建成沟通省内外资金、资源、商贸、技术、人才和信息流通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第六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一)规划年限
1.近期:2003年——2010年 2、远期:2011年——2020年 3.远景:2021年——2040年 (二)城市性质
1993年的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万载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以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烟花爆竹为支柱产业,商贸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城市。通过近十年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以及受宜春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辐射影响,万载县的城市功能与区域作用发生的很大的变化。通过综合分析:
1.区位与交通条件
万载县城是离所属宜春市市区最近的一个县城,仅30公里。宜春市提出了“建设赣西强市”的口号,成规模的开发区在320国道万载方向形成;上瑞高速公路宜春段路口离万载县城仅26公里;省道芳万线、万上线交汇于此。这些为万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平台。
2.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农业方面,万载县有粮食、毛竹、养殖、蔬菜等数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生产基地,正在进行的有机农业试点又将成为万载县农业的一个新的亮点。工业方面,万载县历来就朝着要做工业大县的目标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门类的设立已较为齐全,包括烟花、建材、化工、食品、机械等。根据《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至2005年,争取花炮行业创产值5亿元,食品行业创产值4亿元,橡胶行业创产值3亿元,建材行业创产值2亿元,竹木产品加工业创产值1亿元。工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之间纵向的调整和行业内部之间横向的整合,加强相互之间协调性,避免重复建设。重点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争取上规模,有效益。
综上所述,万载县城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宜春市重要的卫星城镇;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工业为主导,商贸发达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城市规模
2002年万载县城建成区面积为552公顷,人均85平方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划各期用地规模及人均标准如下: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用地规模(ha) 1097 1764 人均占有面积(M) 98 98 2远景(2040年)城市建设区按2500公顷控制。
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用地综合评价 (一)城市用地现状概况
万载县城地处丘陵,属典型的山间盆地,周围山体高度从海拔110米至250米不等,用地面积相对有限。现状用地海拔多在80-110米之间,其中海拔在90米以下的占80%以上。
(二)用地综合评价
本次规划在进行野外踏勘、图上作业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县城可规划建设用地进行了综合评价:
评价因子有区位、交通、环境、工程等四个条件——B1、B2、B3、B4。B1,距市中心距离、城乡结合潜力与乡村城市化,文明程度、依托基础设施可能性;B2,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利用与便捷程度,城区阶段路网建设的可能性可行性;B3,景观环境、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优劣程度;B4,坡度、高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风向、水源、拆迁等条件。
被评估地块按500M×500M方格划分,进行各子因子的模糊评价,再按四个因子加权合成,将合成值归纳为对应的三个等级,由此得了Ⅰ、Ⅱ、Ⅲ个类别的用地(附图)。
Ⅰ类用地属适合于修建的用地,也就是无论从相对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环境条件还是工程条件上来评价,其值是最高的,是进行建设的第一选择用地;Ⅱ类用地从各因素上来看仅次于Ⅰ类用地,较适合进行建设;而Ⅲ类用地则属于不适合修建的用地,或因交通不便,水源条件差,工程地质条件差,属农田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河流上游地区,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等。
二、城市用地方向 (一)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此次总体规划修编沿袭1993年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主要向东和向南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用地情况看,往南和往东多属低洼地和山冈丘陵,能够较好地保护耕地;同时,东南方向用地的起伏不大,比较适合城市建设。其二从区域的角度看,万载县县城东面是鹅峰乡乡治所在地,往南是马步乡乡治所在地,所以往东和往南有利于城市远期扩展。其三从交通和地理位置看,东南方向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交通便捷。即将建成的上高速公路宜春互通立交在县城南部26公里,所以往南和往东能更好借助交通优势,接受宜春市及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的经济辐射。
往东和往南实际上是尊重城市发展的发展趋势和既成事实,但同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以便引导城市上规模、上轨道的发展。第一,交通方面,320国道是城市主要的过境交通,同时也是联系东部工业园与区域内经济中心宜春的纽带。通畅的交通环境对工业园的发展及县城的对外联系至关重要,所以要特别注意城市往南发展的节奏,组织好县城南端的交通布局。第二,经济方面,沿公路发展固然能在短时间奏效,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马路经济”较易形成人流、物流集中而经济结构涣散的散漫经济体系,难以形成整体的规模和效应,这对城市将来发展的格局以及对外形象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要特别注重公路两旁的建设用地的控制和建筑物质量、规格的管理,尽量往公路的纵深方向发展,避免造成离公路较远处土地的发展真空。
(二)用地控制分类 城市规划区 可开发用地 已被开发用地 正在开发的用地 规划开发的用地 不可开发用地 河流湖泊 保护区 锦江、龙河、东溪 规划区内生态保护用地和文物、古建筑保护其他规划建设用地 旧城改造、工业园区、马步、鹅峰两乡(镇) 建成区552公顷 地等 控制发展区 三、城市布局结构 (一) 城市结构形态
与山、水有机结合,开放式、组团式的山水园林城市结构发展形态模式。 (二) 城市空间结构
万载县城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两片三组团”。“一带”指位于东部工业园和中心城区之间地绿色生态隔离带。“三个组团”包括城北组团、城南组团、城东工业组团。以320国道及湘赣线形成东西向空间轴线,将城东工业组团和城北组团经过绿色生态隔离带连为一体;以康乐大道形成南北轴线,连接的是作为商、贸、办综合功能的城北组团和作为商贸中心的城南组团。
第九章 道路交通规划
一、万载县城现状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限制因素 (一)道路交通现状
康乐镇现有人均道路面积仅为8.15m,刚刚达到国家城市人平占有道路面积8—15平方米的标准。现状城区道路密度为3.58 km/km,其中主干道密度1.37 km/km,次干道密度1.21km/km,支路密度为1.01km/km,其中主次支干道的密度结构与国标主:次:支=1:2:4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万载道路交通还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急待解决。
1.县城道路网密度为3.58km/km,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离国标适宜值4.5km/km相差甚远,城北路网密度稍高,但路幅宽度不足,新城区次干道、支路严重缺乏,整个城市道路不成系统,致使路段交通、流量流向分布极不合理。
2.城市主干道阳乐大道、湘赣线路幅不足,路况差,断面设计不合理,加上县城出租机动三轮车、摩托数量太多,致使交通混乱,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3.城市建设中忽视了停车场、广场等静态交通设施的建设,各类建筑物也未按有关标准配建停车泊位,致使车辆停放随意侵占城市道路。
4.交通设施缺乏,道路标志不明显,交*口没有拓宽,致使交*口通行能力低。 5.县城处于平面混合交通状况,交通组织非常复杂,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行人与车辆混行,驾驶员、行人违章现象严重,特别是载客摩托乱停乱*,违章抢道,交通秩序混乱。
6.非法占用道路严重。县城道路被各种摊点、基建施工、机动车、非机动车、垃圾等占用严重,严重影响了市容,又妨碍交通,甚至危及交通安全。
(三)交通需求,结构及政策 1、交通需求
2
2
2
2
2
2
2
远景用地 进入新世纪的万载县,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更加注重市民生活综合质量的提高,使县城路网密度适中,交通便捷,减少对有限而昂贵的石油资源的依赖,为市民提供更加有效的客运和货运交通方式,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服务。
2、县城交通结构的发展方向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根据万载县县城地势平坦的自然条件和县城的发展规模出发,万载县的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预测至2020年万载县城客运交通结构 单位:%
步行 30 3、交通政策
①公共汽车:公交汽车具有方便、发生频率高、占用城市道路用地少、载客量多等特点,在万载县县城未来的城市客运中所承担的比例占30%左右,应优先发展。宜采取大巴为主,中巴为辅,个人承包与社会统一管理模式。
②自行车:自行车的适宜出行距离为3公里左右,因万载县城路面坡度较小,自行车交通比较适合,且自行车交通无噪声与空气污染,应鼓励发展,但应控制其总量。
③摩托车:万载县县城现状载客以及私人摩托太多,给城区的道路交通造成了很大压力,应严格控制,逐步改变目前城区以载客摩托为主的客运交通方式。
④步行街: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二、道路交通规划 (一)规划原则
1.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
2.根据万载县城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
3.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
4.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5.县城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4.2%,人均占用道路面积为13.9m。 (二)道路网布局
2
自行车 20 公交车 30 单位车 10 出租车 2 摩托车 6 私家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