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必须有所调整,以便与新的地球观相一致。杰出的思想家肯尼斯·E·波尔丁称新的经济是“太空船地球经济”。正是由于地球观的改变,人们才能正视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危机感才开始出现。
第三,人口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人口的发展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一万年前,全球人口大约是500万;农业革命后,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炸性增长,但总量仍很有限,直到1850年左右,全球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此后,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突破20亿,1960年接近30亿,1975年超过40亿,90年代初,全球人口已达到55亿。
在历史上由于人口一直较少,人们活动的范围只是地球表面的很小部分,当一个地区环境退化后,人们往往可以找到新的栖息地。五六百年前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迁徙、疏散成为可能。欧洲人开发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就是从此开始的。北美、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南美的部分地区,先后成为欧洲人征服和开发的疆域。
到了本世纪,地球上的陆地(除极地外)已经完全被瓜分了,新增人口已经无法疏散。某个地区一旦遭到污染的破坏、将直接损害到当地居民的人体健康,降低居民的福利,危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已别无选择,必须认真地保护环境。
由于以上原因,加之公害事件不断发生,且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到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记者开始公开报道公害事件的真相,著名社会人士纷纷撰文呼吁采取行动,那些富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科学家感觉到,有必要进一步增进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全面认识,用科学手段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以重建社会和自然的新秩序。因此,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相关的成果不断面世,其中,《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反响最为巨大,从中我们可以把握到现代环境保护的发展脉络。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在50年代末,用了4年的时间研究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污染危害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推出《寂静的春天》一书。《寂静的春天》从污染生态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都“寂静”了的可怕现实。书中写道:“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
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大。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鹣鸟、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它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有机氯农药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在谈到有机氯农药对人类自身的危害时,R·卡逊说:“现在一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她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现代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化,被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
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R·卡逊 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人们普遍的注意,并很快译成各种文字广为传播。它的出版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包括污染问题,而且也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个观点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有明显的体现。《增长的极限》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作者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型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来表示。”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社会继续追求物质生产方面的既定目标,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一个极限,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崩溃和毁灭。因此,作者在该书的最后部分提出“全球均衡状态”的设想。“全球均衡状态的最基本的定义是人口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者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增长的极限》这部书当时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震荡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围绕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表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论点了。”
由于公害事件不断发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加上社会舆论的广泛宣传,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物质上的享受,而开始渴望更高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于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千百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逐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
在此起彼伏的?环境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这一天,在全美大约有1500所高等院校和1000所中小学举行了集会,他们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标语牌,高喊环境保护口号,进行游行、演讲、宣传,以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这次活动的影响很快扩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从此,4月22日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地球日?运动的开展,不仅广泛唤起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且直接和间接地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三、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文件中,其一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委托,为大会提供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其二是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只有一个地球》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由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主编完成的。巴巴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雷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且有58个国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的直接支持,《只有一个地球》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就是在归纳、总结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著而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说,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探讨。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这份报告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的很多观点为这次会议所采纳。
“考虑到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宣言》还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宣言》规定的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保护方面所应采用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宣言,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
RE)。
思考题:
1.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2.请大家谈谈《人类环境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发展时期
斯德哥尔摩会议后,人类为保护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是全球的环境恶化仍然有增无减。20世纪80年三大 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了新的高潮。
一、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里约热内卢会议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人类还没有完全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真正涵义,其行动过于缓慢,乃至赶不上环境不断恶化的速度,全球的环境恶化仍然有增无减。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发现引发新一轮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这一轮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轮环境问题不仅是小范围(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间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198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一次环境问题的首脑会议,以纪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并“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奠定全球伙伴关系的基础,以确定地球的未来”。
臭氧层破坏 漫画:全球变暖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我国也派出了由总理率团的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最高级别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不仅筹备时间最长,而且规模也最大,堪称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
会议期间,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国际组织代表、民间机构人士和新闻记者进行了广泛参与。他们在讲话、发言或文章中,高举环保旗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日趋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物种锐减、臭氧层耗损、危险废物扩散和全球变暖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特别是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贫穷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困境。会议上,“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普遍批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阶调,走持续发展的这路,成为与会各国的共识和会议的基调。正如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所指出的,环境和发展相协调是环发大会带给人类的“最好希望”。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环境保护思想的又一次革命。如果把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当成是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是第二座里程碑。正如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在大会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次大会“做到了20年前斯德哥尔摩会议所没有做到的事情。里约大会标志着面向未来的一条快速道路,这次大会为将来取得更大的 成功奠定了基础。”
里约环发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重申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并“怀着在各国、在社会各个关键性阶层和在人民之间开辟新的合作层面,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目标”,为“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面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就加强国际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有关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实施等27项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环发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
原则二: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按照它们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它们自己的资源,并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其它国家或不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 …… 原则二十六:各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通过适当的办法和平地解决它们所有的环境争端。 —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是在全球、区域和各范围内实现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指导原则,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是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指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会议期间开放签字,迄今已有160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正式签署。这些会议文件和公约对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等著名人士发起的“环境论坛”活动是这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主要由非政府组织参加,旨在唤起全人类共同关心环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