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学案 ? 学科:语文 博观约取 ? 厚积薄发 《孟子》两章 【复习重点】 1、 文法:实词如“人和”“是”“委”等;虚词如“夫”“而”“以”等; 使动用法如“苦”“劳”“饿”等。 2、 文意:孟子在两则论文中的阐述的观点及论证方法。 3、 孟子论文的语言特色。 【复习检测】 一、孟子,名 , 时期 家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之一。 二、词 (一)解划线词 1、地利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苦其心志 6、人恒过 7、而后作 8、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指出通假字并解词。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一词多义 1、哪一句中的“而”其作用与众不同?( ) 1委而去之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环而攻之 ○4然而不胜者 ○2、哪一句中的“夫”其作用与众不同?( )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夫战,勇气也。 ○3夫大国,难测也。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句 (一)给以下句子划分停顿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三)将以下文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重点理解 1、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简析孟子论文的语言特色。 【反思】 学科导学案 ? 学科:语文 博观约取 ? 厚积薄发 鱼我所欲也 【复习重点】 1、文法:实词如“得兼”“苟得”“蹴”等;通假字如“乡”“得”“ 辟”等;一词多义如“而”“于”等。 2、文意: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复习检测】 一、词 (一)解划线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7、是亦不可以已乎 8、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指出通假字并解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三)一词多义 1蹴尔而与之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而 ○3舍生而取义者也 ○1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于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二、句:将以下文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三、重点理解 1、全文主旨:主张人应 ,保其 。 2、“本心”指什么?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有的人会“失其本心”? 3、本文善用比喻、举例、对比论证,举例说明。 4、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这跟他善用排比有关,举一例说明。 【反思】 学科导学案 ? 学科:语文 博观约取 ? 厚积薄发 《庄子》故事两则 【复习重点】 1、文法:语境义如“相”“于是”“全”等;一词多义如“止”“之”等;判断句式“是??也”。 2、文意:《惠子相梁》里,庄子如何设喻说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狡辩的方法及原因。 3、庄子与孔子在文章中表现的个性气质有何不同。 【复习检测】 一、庄子,名 , 时期 家代表人物。《庄子》是 家经典之一。 二、词 (一)解划线词 1、或谓惠子曰 2、非梧桐不止 3、是鱼之乐也 4、安知鱼之乐 5、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6、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指出与“惠子相梁”的“相”用法不同的一项( )。 ①陈胜王 ②一鼓作气 ③箪食壶浆 ④非练实不食 (三)一词多义 1、国 1去国怀乡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此用武之国 ○2、固 1固以怪之矣。 ○2吾义固不杀人。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子固非鱼也 ○三、句 (一)判断以下各句句式。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3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 ○(二)将以下文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重点理解 1、《惠子相梁》中,庄子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如何使自己占了辩论的上风?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都是说理,庄子与孔子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反思】 学科导学案 ? 学科:语文 博观约取 ? 厚积薄发 《曹刿论战》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是一部( )体史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 可以一战 公将鼓之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 再而衰 何以战 虽不能察 公将驰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夫战,勇气也。 5、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四、理解内容,回答问题 1、 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2、 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况曹刿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曹刿的形象。 3、 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反思】 学科导学案 ? 学科:语文 博观约取 ? 厚积薄发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 2、体会邹忌的劝说艺术。3、分析邹忌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并理解其对如今人际交往的启示。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它是( )时期(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史书,共33篇。我们学过的课文( )也出自这本史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旦日 孰视之 .....讽齐王纳谏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形貌昳丽 皆以美于徐公 王之蔽甚矣 面刺寡人之过 .......闻寡人之耳 期年 时时而间进 谤讥于市朝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理解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邹忌是如何劝谏齐王的?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邹忌和齐王的形象。 【反思】
初中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学案(8)
2018-12-17 11:25
初中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学案(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