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简答题
1、简述荣格的类型说。
七、论述题
1、试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附录: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D 7、A 8、D 9、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 3、CD 4、BCD 5、AB 6、BC 7、ACD 8、ABC
三、填空题
1、心理现象 规律 2、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3、自觉能动性 4、心理状态
5、感觉阶段 思维萌芽 6、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7、感觉 灵长类 8、脑 一定高级 9、信号刺激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五、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
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2、情感过程——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它是客
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
3、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地行为,克服困难和
挫折,坚持实现自己地目标,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意志过程。 4、观察法——指研究者(主试者)在未经控制地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
察记录被观察者(被试者)地外部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从而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地一种方法。
5、实验法——主试者通过严格地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被试者作出某些心理反应,从而
探索心理活动地某些规律的方法。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6、感应性——感应性是一切生命体以一定的变化来回答外界的影响,是同周围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保持平衡、保存自身以利发展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机能。
36
六、简答题
1、简述个性心理的内容。
答:个性心理又称人格心理。个性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完整的精神面貌,它是个体在社会化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它包括一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等。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是个性的本质和核心,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在整个精神面貌上的本质差异。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表征,它表现着个性差异的具体内容,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每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每个人的心理风格和品格,即一个人的人格。
2、简述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
答: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动物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1)感觉阶段:动物心理演化的最初水平是感觉阶段。所有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只能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
(2)知觉阶段: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能对各种属性产生综合的整体的反应。
(3)思维萌芽阶段: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出现了思维的萌芽,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猿类对事物间的外部联系和关系有综合概括的能力。
3、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答: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映象与反映的对象不是同质的。前者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中,是主观的;后者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中,是客观的,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但心理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其客观性表现在:(1)心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内容是客观的;(2)心理反映过程本身是客观的,心理活动是以脑的神经系统活动为载体和物质承担者,这一过程是客观的;(3)心理活动通过人的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表现也是客观的,通过这些表现可推测人的心理反应。
心理活动的主观性表现在:(1)心理映象是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看不见摸不到,所以是主观的;(2)心理反映是由一定主体进行的,受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所以带上主观的色彩。
4、如何理解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答: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的对象的规定性决定的。
心理学处于一系列学科的接合点上,同许多学科有跨界联系,心理学的对象很复杂,在心理学中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但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又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它是一门中间科学。
另外,无论从心理学的主体、心理的器官还是心理的内容以及心理的过程来看,心理学都是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统一。
七、论述题
1、论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37
答: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过程:
(1)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在头脑中最先产生的映象是感觉,这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低级的心理现象,但它又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全貌的反映。当人把感知到的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又能对它产生再认和回忆,这便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获得、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在记忆中保持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表象。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规律的反映。人不仅能回忆往事,而且可以想象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这就是想象。总之,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共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情感过程:是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它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地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地目标,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意志过程。人的意志突出地体现了人的心理地自觉能动性,人只有通过意志行为才能实现元大的理想和宏伟地目标。因此,它是人类改造世界额重要因素。
知、情、意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融合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认知对情感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情感又推动着人的认知。理智的认知成分构成意志行为的基础,而意志对认知又起着推动和过滤作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人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
2、试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1)观察法:指研究者(主试者)在未经控制地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记录被观察者(被试者)地外部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从而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地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试者心理表现的自然性而不附加人为的影响,这种方法也比较简便易行。不足之处是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观察者只能消极的等待某些心理现象的出现,所记录的材料不足以分析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必然的。材料不易作数量分析和处理,克服这些不足可配合使用其它方法。
(2)实验法:主试者通过严格地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被试者作出某些心理反应,从而探索心理活动地某些规律的方法。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实验者可以有计划的控制实验条件,引发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不必消极等待。实验者还可以控制和抵消一些无关变量的影响,便于排除偶然因素,对所得的结果便于定量分析。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比如,有些问题涉及伦理道德或复杂动机的心理现象就难于直接控制,无法使用实验法。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环境和现实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易使被试者产生紧张和期待心理,使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3)测验法:它是用来测查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的一种方法,又叫心理测验。通常用于测查人的各种能力、能力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
心理测验是通过有代表性的若干局部,考察全面的一种方法。在使用测验法的过程中,由于有些测验量表的编制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较低,施测程序不严格,所测出的心理品质
38
和水平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对其结果的解释就不可绝对化或过于迷信。
(4)模拟法:它是借助数学和计算机建立一个与人脑活动相类似的模型,通过对这个模拟机的研究来考察心理活动的方法。
模拟法的特点是:通过模拟而不是直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模型的正确性、完备性、多功能性依赖于人对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的知识。其缺点是:可能由于过分的简化、不精确,导致对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曲解。
上述几种方法各有千秋,在使用时应该根据课题的性质、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使用某一种或几种方法。此外,心理学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探索出适合于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
附录: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A 6、D 7、B 8、D 9、C 10、A 11、C 12、D 13、B 14、C 15、B 16、B 17、B 18、C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D 3、ABD 4、ABC 5、ACD 6、ABC 7、BC 8、ABC 9、CD 10、ABC 11、BCD 12、BD
三、填空题
1、细胞体 突起 2、树突 轴突 3、传来的信息 整合 轴突 4、刺激 神经冲动 5、激活 抑制 6、大脑皮层 7、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8、情绪反应 9、高级心理活动 10、表达 接受 11、兴奋 抑制
12、活泼型 安静型 13、分析与综合 条件反射 14、无条件 第一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五、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
建筑材料。
2、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赖以传递神经冲动,进行通讯联系的特殊连接装置。 3、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仅指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不包
括传入神经。
4、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由视、听、嗅、味、皮肤、本体等感受器,所发出的不同的感觉
39
冲动传入脑干部位,由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后,就失去了专一性,成为非特异性刺激,然后由丘脑的内侧沿同一上行系统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只起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性的作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5、特异性传入系统——各感受器发出的感觉冲动,沿专门途径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各感觉
中枢,从而引起相应的感觉,这种专门的传导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7、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8、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
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9、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训练、学习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10、超限抑制——指有机体受到过强的刺激或刺激持续过久,大脑皮层有关的神经细胞由于疲劳而转化为抑制,也叫保护性抑制。 11、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
独有。
六、简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
答: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是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核细胞膜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神经元的机能: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
2、什么是动力定型?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集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3、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何不同之处?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何不同之处在于: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的,可以主动探究,直到学会踩杠杆才达到一定目的;而后者动物被束缚在实验台,被动接受刺激。
另外,前者的反射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后者强化出现刺激之后反应之前。
七、论述题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