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2)

2019-01-07 11:46

其中乔木18种,灌木21种,木质藤本12种;草本植物有38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莼菜(Ⅰ级)、莲 (Ⅱ级)、金荞麦 (Ⅱ级)、野大豆 (Ⅱ级)、野菱 (Ⅱ级)、水蕨 (Ⅱ级)和粗梗水蕨 (Ⅱ级)等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龙舌草(水白菜 水车前)、芡实和香蒲(东方香蒲)等种。同时发育了丰富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芦苇、荻、苔草、水蓼、藨草、蒌蒿和虉草等,以及菹草、竹叶眼子菜、苦草、黑藻、金鱼藻、水鳖、凤眼莲、莕菜和莲等水生植被等。

二、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成就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为保护洞庭湖,从1982年起,湖南省在洞庭湖区陆续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设立了管理机构,并制定了包括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在内的《湖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1998年洪水过后,洞庭湖区启动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一批抵御洪水能力弱的中小堤垸被列为双退堤垸,逐步恢复成洞庭湖天然湖泊湿地的一部分;抗洪能力较弱但面积较大的堤垸被列为单退堤垸,成为洞庭湖区调蓄洪体系的组成部分。湖南省还制定了旨在增强洞庭湖洪水调蓄能力、增加湿地面积的4350工程。

在1999年启动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湖南省洞庭湖水鸟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被列为优先项目之一。在2005年制定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中,“湖南洞庭湖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被列为实施项目之一。目前,已批复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项目有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和毛里湖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尚待批复的有洞庭湖黄盖湖湿地、屈原湿地、横岭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集成麋鹿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等4个项目,均属于“湖南洞庭湖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之列。

洞庭湖区是首批10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之一。2003年以来,湖南省制定了《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推动了洞庭湖生态功能的

6

保护工作。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第一期建设由“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监管能力建设、东洞庭湖鱼类生态功能(三场一通道)恢复示范建设、民主垸生态移民建镇环境保护示范建设、青山湖双退垸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建设、横岭湖自然保护区建设、大通湖城镇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示范建设”6个项目组成。

自2006年12月开展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以来,洞庭湖区234家造纸企业被全面停产整顿,洞庭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由劣五类水质变为三类水质(渔业用水),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目前,有条件的停产整治企业正加紧技改和环保设施建设步伐,争取环保达标后恢复生产。

正是因为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粮棉油生产在国家水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有关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和资源利用研究亦取得了重大成果。综合近10年的研究成果发现,退田还湖、开挖鱼塘使得洞庭湖区水域面积有所扩大,增加了洪水调蓄量和最大湖容量,使区域洪水调蓄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洪涝的威胁。但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也导致了区域产水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洪的压力。洞庭湖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不仅体现在为我国提供粮食、油料和水产品等重要物质的生产功能上,而且更主要体现在其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调蓄洪峰、蓄水灌溉、调节大气组分等生态服务功能上。退田还湖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已发生一系列变化,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洞庭湖湿地的主导生态功能为“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主要辅助生态功能为“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区”、“国际重要湿地和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和“重要农副渔业生产基地”。

随着大规模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和大量种植经济林(即耐涝的欧美杨树)等工程的实施,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在这种大规模强烈的人为干扰下,表现出一系列独特变化,使湖区生态环境呈现良好循环态势,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在宏观生态环境结构上,生态弹性力、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明显提高,洪涝灾害压力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压力略有上升;在生物多样性方面,

7

由于退田还湖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使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小型兽类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平都有相应变化。退田还湖前后景观指数与景观格局分析表明,退垸后景观形状变得复杂,景观优势度和连通性加强,破碎度和多样性降低。因此,根据湖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洪涝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加强推广应用耐涝渍作物品种,同时进行了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了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和水域“水生经济作物-水禽-水产”共生种养模式。大力发展水面养禽、水体养鱼,进行塘基综合开发,全面推广应用药饲兼用型颗粒饵料、种草养鱼、谷芽催肥等养鱼技术,合理调控水体氮磷比值,并充分利用互惠共生原理进行特种水产养殖。

洞庭湖区现有24个关系着长江和洞庭湖区防汛抗洪安危的蓄洪垸,全面推广应用以“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为主要内容、以抗洪防涝为中心的“林-草-牧-渔”种养模式,洪水来时有计划蓄洪,洪水过后依然耕种。常年显露湿地地势较高,即使特大洪水期也无法行洪落淤,且荻芒群落逐渐退化。根据湿地高程和荻芦退化程度进行了立体开发;建立了数年一淹湿地林草禽鱼与桑蚕禽鱼共生模式,季节性淹没湿地稻、油、禽、鱼综合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发展水产养殖业模式和过水性河湖洲滩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双退湖垸,以恢复和保护湿地功能为中心,相应建立了野生水生植物保护圈、国家珍稀危鸟类保护区等以生态链为主体的水生植物种植园、特种水产养殖、水禽与陆禽饲养场以及天然畜牧场等,同时进行了游览中心、观鸟台、游道和交通系统等设施的建设,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在“双退”堤垸区建立了具有湿地产业特色、适应敞水带和季节性淹水带以及低湖渍地的堤垸替代产业,为发展绿色或有机畜牧业具备了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基础。

环湖丘陵区村级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前后两个时期,农村景观长期变化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观丰富度加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改变的主体主要是丘岗坡地上的常绿针叶林被替换成混合林、郁闭度较高的灌丛林和油茶林以及部分的茶园。丘岗坡地的林地(包括果园

8

用地)内部不同类型的改变,从长时期的对比看并没有导致植被覆盖的很大变化。二是景观受人文影响的程度提高,尤其表现在农村聚落变化显著。集中在聚落数量增加、单一聚落占地规模变小、聚落区位条件显著变差和建筑材料显著改变四个方面。

丘陵区抗御季节性干旱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合理调蓄、利用以降水为主的地表水资源。综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合理调蓄利用降水资源具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一是天然降水数量大,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二是土壤蓄水潜力大,尤其是土体“富水土层”的揭示与作用机制研究,展示了“土壤水库”的巨大蓄水抗旱潜力;三是依靠生物自身调控功能储蓄水分;四是依靠工程水库蓄水;五是大力发展节水避旱农业。抗御丘陵区季节性干旱,发挥“土壤水库”、“生物水库”、工程水库的蓄水功能与潜力,运用农业节水工程与技术,恢复和完善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单元,建立拦蓄为主、蓄排相济,水、土、生(物)互利,标本兼治的水分管理模式,实现丘陵区生态系统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工程水库的蓄水抗旱功能,恢复、完善并配套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在充分发挥它们的调蓄功能的同时,可确保耕地在中等干旱年份有旱无灾;因地制宜利用沟谷、低洼稻田等兴建山塘、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如以丘陵自然地貌集水区为单元,兴建以塘堰为主的蓄水系统,效果十分理想。大力推广应用微灌、滴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通过“冬扩、春保、夏避、秋补”或采用间作、套种等措施,改变现有耕作制度,推广应用避旱种植模式,使作物生理需水敏感期避开干旱高峰期;推广地面覆盖技术,耕作保墒也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最常用的有中耕破土(冬深夏浅),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降水渗入量。此外,推广免耕技术、抗旱耐旱品种和土壤保水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旱情。采用“土壤-水分-生物”资源利用的互利型模式。

集水区是环湖丘陵景观中相对独立且整体性强的、最基本的地理生态单元,随着农业用地集约经营度的不断提高,集水区内的坡地、旱地和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全N与速效N量稳步增加,坡地、旱地的土壤贮水量显著提高,土壤侵蚀模

9

数明显下降。虽然在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没有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加大稻田投入的边际生产率较低;旱地后备资源数量大、种植技术普遍低,无论发展旱粮或经作,加大投入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坡地林、果、茶和塘堰养鱼等开发,有着广阔的空间、巨大的市场和较高的效益,增加投入可保持相当高的边际生产率。因此,开发或培植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并保持较高边际生产率的主导产业或项目,便可大量吸引和容纳劳动力、资金、物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引发集水区开垦开发利用模式的改变。针对环湖丘岗开发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包括:(1)第四纪红土红壤,防止水土流失、建立水土资源协调发展机制,控制和减少降水的地表径流、扩大土体内渗流;(2)高标准水保坡地,降水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采用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丘岗地可以大规模开发,不会造成水土流失;(3)已改造成为等高梯土撩壕的丘岗地,具有巨大的蓄洪、抗旱潜力,丰水季节可增蓄的土壤水,雨季节可增蓄土壤水。形成了丘陵区地力提升与退化修复技术体系,包括高效经济绿肥开发、稻草易地还土和旱作秸秆就地翻压还土、作物有机专用配方肥开发、农田减磷控氮施肥技术、园地减氮施肥与养分优化管理和退化农业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方面。

对于退化的环湖丘陵区红壤旱地,重点是通过稻草易地还土、旱作秸秆就地翻压还土、扩种经济绿肥等措施,强化土壤有机质积累,扩建“土壤水库”,优化种植结构,并增施土壤调理剂,协调旱地“水(分)-肥(力)-生(物)”的关系,实现旱作优质高产;对于已被工矿“三废”污染的耕地,亦建立了一套污染土地无害化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轻度污染的重点采用施有机肥、合理灌溉等农艺措施进行改良;中度污染的以施用土壤降污改良剂为主的措施进行修复与改良;重度污染的则采取改变耕作制度、切断食物链的措施进行改良。建立了丘陵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技术体系,山地“林-药-果”、丘陵“草-粮-牧”、岗地“果-粮-猪”、平湖“粮-经-牧-渔”、水域“水生经济作物-水禽-水产”共生、蓄洪垸“林-草-牧-渔”、庭园“猪-沼-果”、城郊(或旅游区)“农业观光园”等8种区域性高

10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从白居易的讽喻诗看报告文学的雏形(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