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洲滩造林105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215万亩。湖区的杨树种植面积增加,与之对应的就是其它土地类型的减少,尤其是洲滩以及退田还湖后的堤垸被杨树林大量蚕食。“洞庭林区”不符合洞庭湖的湖泊湿地景观格局,对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将产生巨大的破坏,与其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身份也是不相符的。杨树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成片植于湖滩使之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将抑制原有野生植被的生长,造成土壤板结,改变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湿地生物尤其是鸟类的栖息与繁殖。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作用在较长时间内都是不可逆的,对湿地植被、动物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破坏力都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近几十年来,大量泥沙淤积,湖区浅滩湖洲遍布,人类对湖州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芦苇是优良的造纸原料,自廿世纪70年代开始,在洞庭湖洲滩上进行大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获得高产,在内湖洲滩湿地大规模进行开沟排水,人为抬高洲滩的高程,使得沼泽型湿地大面积缩小,这些区域正是鱼类、水鸟、底栖动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芦苇的经济价值,使得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内陆红树林”——鸡婆柳无立足之地,洞庭大桥附近年来自然生长起来的鸡婆柳遭人为破坏,让位于芦苇生产。大面积芦苇也导致虫害的大发生,每年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鸟类甚至鱼类的大量死亡。例如种植芦苇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大面积扩种芦苇,必然加剧洞庭湖的淤积和钉螺的扩散繁殖,有螺面积相应增加,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特别是湖区近年来水灾频繁,堤垸溃缺,钉螺向垸内大面积扩散,或通过引洪涵洞,向垸内沟渠扩散,致使垸内钉螺灭而复现,难以灭尽。另外,洪水过后,泛区卫生状况极差,灾后瘟疫流行,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总体而言,从各种湖区环境破坏状况分析可知湖区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是导致湖区水沙灾害加剧的最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引起湖区生态平衡破坏进而引发严重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从事的生产和生活给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需主要立足于随着社会经济文
16
化的发展,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会如何对湖区生态环境的产生影响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湖区的生态环境等方面。
(二)洞庭湖洪水调蓄功能存在的问题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尽管增加了湖区耕地面积,但湖泊和沼泽的缩减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减少,因而也是湖区洪涝灾害加剧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区先后有40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每1.5年发生一次,而且随着江湖关系变化,洪水水位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岳阳市共有大小堤垸58个,一线防洪大堤长1068公里,约占全省堤防总长的1/3,此外还有间渍堤871公里。在每年的防汛抗灾中,洞庭湖区的高洪水位持续时间最长,抗灾历时最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灾害损失最重。解放以来,城陵矶水位超33.5米高洪水位的共有13年,其中有9年出现在1980年之后;超过34.50米高危洪水位有5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洞庭湖水文情势日益恶化,历年最高洪水位的记录被一再突破,其中1996年和1998年城陵矶站最高洪水位分别达35.31米和35.94米。尤其是1998年,洞庭湖口城陵矶站的最高洪水位分别比1954年、1996年高出1.39米和0.63米,达到历史的最高记录。三峡工程建成后,洪水威胁的严重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城陵矶附近规划安排分蓄32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即使三峡工程补偿调度,分洪量仍将达110亿立方米。目前我市142公里长江干堤完成了达标建设,但洞庭湖堤防比实际发生的高洪水位还要低1米,重点堤垸防洪标准只有5~10年一遇,蓄洪垸和一般垸仅3~5年一遇,存在许多险工隐患,防洪体系十分脆弱,蓄洪安全区建设严重滞后。外湖高洪水位不断抬升,湖区内江、内湖挤排撇洪机率大大减少,造成内洪内涝加剧。国家目前只安排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众多的中小型排涝泵站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维修成本高,渠道涵闸等配套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洪涝灾害频繁且严重,干旱灾害时有发生,气象灾害多样。降水时间分布不
17
匀,并且少雨季节与强蒸发、高温时期相叠合;红壤持蓄水能力低,土壤有效水库容小;农田水利建设布局失衡且排灌设施功能退化,是该区季节性干旱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1956年至2005年共50年资料统计,长江三口分流量呈递减趋势,分流量衰减幅度达56.6%,分流比衰减幅度达51%。衰减幅度最大的藕池口,分流比由14.1%减少至目前的4.1%,其对岳阳市影响最大。分流量逐渐减少,导致三口注入洞庭湖河道断流时间不断增加。据统计,藕池河西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断流时间为250~300天,2006年断流时间达334天。洞庭湖部分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据1951~1998年实测资料,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量为1.73亿立方米,湖床平均每年淤高3.7厘米。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后,长江三口入湖泥沙量减少一半,可以延缓洞庭湖快速萎缩的趋势。但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入湖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和边滩的扩张延伸,形成洲滩面积扩大,敞水区面积减少,深泓不断出现并发展。从目前湖盆演变趋势分析,东洞庭湖的藕池河三角洲快速向东北方向推进,西北部的大西湖可能很快被分割出去。下飘尾洲前缘也已经和君山岛非常靠近,这一趋势将使东洞庭湖割裂为东西两个湖区,仅在与君山之间保留一狭窄水道供藕池河出流。东洞庭湖的西部水域,在枯水季节有可能变为内湖。与此同时, 三口来水入湖量明显减少,近年东洞庭湖水位比正常水位偏低2米,干旱季节偏低4至5米。长江进入洞庭湖水沙的大量减少,对洞庭湖水体环境将构成潜在的影响,可造成洞庭湖湖泊湿地结构发生新演替,影响珍禽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和环境基础,威胁其生息。如果难以维持正常水位,它会直接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洞庭湖“消亡”的速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洞庭湖湿地区是湖南省4个少雨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mm, 加上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因此, 洞庭湖湿地区是湖南省气候干旱中心之一。只是因为湿地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多数地区旱情表现不严重。但对湿地中地势高的区域和分泄长江洪水的四口地区(因泥沙淤积, 分洪量不断减少, 断流时间越来越长) , 干旱威胁仍较大。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旱灾损失为20.93×108元,
18
比50年代的15.75 ×108元增加33%。从11世纪至20世纪洞庭湖湿地(湘北区)干旱频次居全省第二,平均每百年有28.7年发生旱灾。此外,洞庭湖湿地区气象灾害多样, 如低温冷害、冰冻、风灾和雹灾等, 危害也相当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灾害破坏程度趋大,极易引起生产力大的波动, 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湖消减亦对洞庭湖区洪水调蓄功能有极大的影响。洞庭湖区的内湖是相对于外湖洞庭湖而言,指湖区圩垸内的湖泊,其主要特征是与堤垸外的江河无直接水力联系,湖泊入出流受人为控制。内湖主要分布于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大湖面范围内、长江四口河道之间,以及纯湖区周边的山脚前缘地带。据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的地形图影像分析,近50年来,洞庭湖区的内湖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湖泊面积相应减少了58%。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于1平方公里的内湖计有255个,合计面积1534.4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34个,合计面积893.2平方公里。80年代初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内湖有132个,合计面积681.5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15个,合计面积307.0平方公里。2001年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内湖下降到122个,合计面积644.2平方公里,而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内湖则减少到13个,合计面积282.2平方公里。
(三)环湖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近年来,洞庭湖区几乎年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如1998年受涝面积就达601万亩,绝收达307万亩。除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排涝设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排涝泵站老化失修。尽管国家发改委从支持中部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高度,自2006年开始安排实施明山等2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但洞庭湖区仍有中小型排涝泵站3267座4692台,总装机容量41.5万千瓦未纳入建设范围,这些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严重影响排区总体效益的发挥。二是渠系等配套设施不到位,内涝渍水无法顺利下泄,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另外,由于洞庭湖外河水位不断抬升,湖区内江、内湖挤排撇洪机率大大减少,闭闸时间
19
延长,电排排水效率大大降低,造成内洪内涝加剧。
内涝内渍频繁发生,土壤潜育化。随着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湖区田面高程相对下降,形成垸老田低的局面,使得地下水位逐年升高。汛期垸外水位高,垸内积水外排困难,涝灾严重。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稻田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涝、渍灾害同样威胁洞庭湖区。据统计,湖区有60 %潜育化稻田,即相当于3.33×103 km2左右。每年4~8月,湖区多数地方有80%的时间地下水位在20 cm以内,农田经常遭淹, 在脱沼泽和半脱沼泽过程中, 地下水位受到地表水的经常补给, 致使这些农田继续保持潜育化状态, 并向深层发育。最终导致土壤结构的恶化与破坏, 土地适宜性降低,肥力下降,整个湖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
工业结构不优,工业能耗占比大。岳阳工业能耗大的行业比重大,在全省七大重要能耗产业中岳阳市占了六大行业。2007年,如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火电、造纸、非金属矿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计实现增加值19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54.1%;六大行业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807.93万吨标煤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1.7%。另外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8.82%,在全省排位第五。食品等低税率工业占比大。2006年,全市食品、纺织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4.4%,但实现税收仅8024万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8%。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环洞庭湖区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单一“粮—猪”型的低层次结构。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偏重于种植业和牧业,二林业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小。2002年,区内种植业、牧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3.8%和36.1%,而林、渔业产值合计仅占15.4%。二是种植业以稻谷种植为主,牧业主要依赖于养猪。区内耕地面积83.8×105hm2,其中水田61.3×105hm2,占耕地面积的73%,稻谷产值约占种植业产值的60%,牲猪产值约占牧业产值的80%。三是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这种结构是农业资源优势向商品生产优势转化的一大障碍,也阻碍了产量优势向质量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转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