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治理、保护、利用、保安、生态、民生”的方针,在继续完善其防洪保安主体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将洞庭湖区建设成为长江中游防洪保安的功能区、生态平衡的样板区、安居乐业的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实现湖泊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珍稀濒危物种和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履行国际有关公约并承担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的国际义务,达成“平安洞庭、生态洞庭、民生洞庭、和谐洞庭”的总体目标。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耗竭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迅速膨胀,必须把洞庭湖生态功能的修复摆在首要位置。如果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化生物基因,就会失去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应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优先,兼顾其他功能的整体性原则。
关注民生,综合治理。在继续完善防洪抗灾主体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功能的建设。在加强洞庭湖区治理的同时,注意加强洞庭湖流域的治理,实现治湖与治江、治江与治山的协调统一,做到治水(防洪减灾与供水灌溉)与治污(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治沙(造林绿化与治理水土流失)、治病(血吸虫病防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洞庭湖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岸线资源、文化资源,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赖以发展的优势资源。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着眼经济,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以及人口、环境承载力
26
的合理规划,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从功能分区入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明确洞庭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战略定位。抓住国家对洞庭湖实行新一轮综合治理的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主体,统筹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洞庭湖实行统一有效管理。 27
第四章 规划布局
一、规划范围
岳阳市现辖2个县级市(临湘市和汨罗市)、4个县(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和平江县)、3个城市区(君山区、云溪区和岳阳楼区),以及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为545万,人口密度为3.6人/平方公里。本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综合利用涉及到整个岳阳市,重点是岳阳市主辖的东洞庭湖以及汨罗江、新墙河和岳阳市区主要内湖。
图1 岳阳市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范围 二、洞庭湖区(岳阳)生态功能分区
洞庭湖区有湿地、平原和低山丘陵等地貌类型,有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广大的乡村,自然景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具
28
有不同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科学制定洞庭湖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格局特点,可将湖区分为以下四个生态功能区。
(一)湖泊湿地保护区
东洞庭湖主要包括滨湖滩地和湖泊两大湿地生态景观,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是洞庭湖的本底湖。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该区,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1992年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 年东洞庭湖湿地保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
生态建设、保护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湖泊湿地保护区分为两个亚区,分别建立湖滨滩地开发性湿地保护区和湖泊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功能区。该区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越冬候鸟栖息地,也是维系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主体部分,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径流、维系长江中游地区江湖水量交换和泥沙淤积平衡、稳定长江干流的淤积变迁、繁衍水生生物、实现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主导功能是保护天然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1. 湖滨滩地保护区
1.1. 地理位置:主要位于东洞庭湖天然湖泊湖盆高程为26 m(城陵叽黄海基面水位)以上的中高程滩地,主要植被类型为芦苇、荻和苔草等。主要分布区为藕池河东支入东洞庭湖湖口附近湖区、上飘尾洲附近湖区、洞庭湖湘江航道东岸湖区等。
1.2. 生态功能:该区周期性被水淹没,在洪水期具有沉积泥沙及净化入湖污染物质的功能,对于减缓湖泊敞水区泥沙淤积速率,保护水质,保护鸟类尤其是留鸟,预防生物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1.3. 保护和管理措施: a.禁止新的垦殖行为;
29
b.区内少部分高位洲滩可适当发展适洪林木业和芦苇; c.控制中位洲滩的人类经济活动; d.禁止任何打鸟、毒鸟和捕鸟行为;
e.结合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适当发展畜牧业和野生蔬菜开发。 2. 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2.1. 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东洞庭湖天然湖泊,包括漉湖、东洞庭湖水域和湘江航道等。
2.2. 生态功能:具有调蓄洪水,沉积泥沙,净化污染,保护湿地景观多样性,维系水陆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前置库作用和功能,保护渔业自然增殖,繁衍生物多样性,保护候鸟栖息地等具有重要意义。
2.3. 保护和管理措施:
a.禁止任何改造或整治等影响湿地景观结构的行为或工程;
b.平毁区内现有的矮堤、废障和弃闸,清除湖区内的渔堤、壕坝,保障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越冬洄游、产卵洄游通道的通畅;
c.保护鱼类物种繁殖地和越冬候鸟栖息地,加强保护区管理和监督; d.关停造纸、化肥生产等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e.禁止不利于生境保护的任何生产活动和方式;
f.实行休渔期管理制度,实行每年的11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为休渔期或禁渔期,休渔期内禁止一切渔业捕捞作业和生产;
g.禁止任何形式的猎杀、毒杀、捕捉和惊扰鸟类的行为和生产活动。 (二)调蓄功能恢复区
该区主要包括洞庭湖区(岳阳)单退垸和双退垸两部分。1998年长江中游出现夏季大洪灾,但是,从洪峰和洪量来看,该年洪水均非历史最大。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来量小于1954年,而大部分河段洪水位却大大超过1954年实测洪水位。1998年洪水“中流量、高水位”的显著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反思。灾后,中央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