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体外培养受精卵至成虫,选择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雌雄果蝇交配。若以上假设成立,则后代卷翅与长翅的比例为________。
(3)另一些研究者在解释以上果蝇翅形的遗传现象时提出,紫眼卷翅品系和赤眼卷翅品系果蝇在卷翅基因(B)所在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d),该基因纯合致死。
① 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d基因的存在 (能,不能)解释F2卷翅与长翅的数量比。 ② 在进一步研究中,研究者又提出,紫眼卷翅品系和
赤眼卷翅品系隐性致死基因不同(分别用d1和d2表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d1d1和d2d2致死,d1d2不致死。d1和d2 (属于,不属于)等位基因,理由是 。 ③ 若以上假设成立,则紫眼卷翅品系和赤眼卷翅品系杂交,后代卷翅与长翅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1)常 杂合子 自由组合 (2)①溶解度 95%的冷酒精 . ②作为基因载体,携带目的基因
受精卵的全能性强 ③2:1
(3)①能(2分)
②不属于(2分) d1d2没有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2分) ③ 3:1(2分)
海1、小鼠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群控制,科学家利用基因群组成为aa 的A品系小鼠和基因群组成为bb的 B品系小鼠进行了如图17所示的杂交实验,并获得了X品系小鼠。请据此图回答:(注:不考虑MHC基因群内各基因通过染色体交叉互换进行基因重组)
(1)小鼠MHC的遗传_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群组成为________。
(2)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时受体是否对供体器官发生免疫排斥,只取决于两者的MHC是否完全相同。从F2、F3、??或F20中选出基因群组成为ab的小鼠的方法是:将每只小鼠的皮肤移植到A品系小鼠身上,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F21中X品系小鼠占的比例是_______,获得的X品系小鼠的遗传物质除了MHC基因群外,其他与_______品系小鼠的基本一致。若将X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到_______品系小鼠时会发生免疫排斥。
(4)已知小鼠对M、N抗原免疫应答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品系小鼠对M应答,对N不应答;B品系小鼠对M不应答,对N应答;F1对M、N均应答。
①F21小鼠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
②若X品系小鼠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确定小鼠针对M、N免疫应答的基因属于MHC基因群。
11
答案:(1)不遵循 ab (2)会发生免疫排斥的小鼠 (3)1/4 A A(4)①1或3 ②对M不应答,对N应答
朝1、椎实螺是雌雄同体的动物,群养时一般异体受精,单个饲养时,它们进行自体受精。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可以是左旋的,也可以是右旋的。以下是以纯合椎实螺为亲本对其外壳旋向的遗传方式所做的研究:
实验一 实验二
亲本 右旋♀ × 左旋♂ 左旋♀ × 右旋♂
F1 全部右旋 全部左旋
?????????????????????F2 全部右旋 全部右旋
?????????????????????F3 右旋:左旋=3:1 右旋:左旋=3:1
(1)有人根据上述实验做了如下推理:若椎实螺外壳旋向只由一对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则应该出现的结果是两组实验中F1性状表现应__________,F2应出现__________的现象,且比例为__________。
(2)后经实验证实:椎实螺外壳旋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下一代螺壳的表现型决定于上一代母本的基因型。由此推测:
①实验一中__________代个体全部为杂合子,且亲本中雄性个体的母本为__________;
②实验二F2椎实螺群体中,外壳左旋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具有左旋基因的个体占 __________。 答案:(1) 相同
性状分离
3:1 (2) ① F1 隐性纯合子 ② 50% 3/4
丰1、野生型家蚕翅为白色,饲养过程中偶然发现有的个体翅为黄色,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家蚕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的繁殖结果如下。 I II III IV V VI 组合编号 黄翅♀×白黄翅♂×白第I组F1第I组F1×白黄翅×白第V组交配组合 翅品种甲♂ 翅品种甲♀ 自交 翅品种甲 翅品种乙 F1自交 597 664 1364 346 0 176 子代家蚕黄翅 总数(只) 白翅 0 0 463 359 956 792 (1)前四组的子代家蚕中黄翅和白翅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遗传符合 定律。
(2)V、VI组结果说明的翅色显隐关系似乎与前四组矛盾,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翅品种乙中另
有一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此有关,该基因可能会对黄翅基因的表达起
作用,导致V组子代全为白翅,VI组子代黄翅:白翅接近于3:13。若该解释合理,第VI组子代中白翅家蚕应该有 种基因型。
(3)家蚕是二倍体,雄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W,通过适当剂量的γ射
线处理,研究人员筛选到黄翅基因插入W染色体上的品种,该变异属于 ,若变异品种中黄翅基因不会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则亲本性状为 时,能直接利用子代翅的颜色区分雌雄。
(4)研究发现,家蚕体色为黄色与类胡萝卜素有关,但家蚕自身不能合成该类色素,只能从食
物中摄取自身所需的色素分子,由此推断家蚕体内一定存在能与其吸收的色素分子结合
的 ,协助色素分子向细胞内转运。为证实此推断,科学家可采用一定的技术抑制
12
表达出产物,然后观察家蚕体色变化,若 ,则支持该推断。家蚕体色这一性状是 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常(1分) 基因的分离(1分) (2)抑制(1分) 7(1分)
(3)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黄翅雌蚕、白翅雄蚕
(4)受体(或:载体) 受体(载体)蛋白基因 黄色变浅 基因和环境因素 石1、研究人员采用某品种的黄色皮毛和黑色皮毛小鼠进行杂交实验。第一组:黄鼠×黑鼠→黄鼠2378∶黑鼠2398;第二组:黄鼠×黄鼠→黄鼠2396∶黑鼠1235。多次重复发现,第二组产生的子代个体数总比第一组少1/4左右。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①该品种中黄色皮毛小鼠不能稳定遗传
②第二组的结果表明该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③黄鼠和黄鼠交配,不能产生成活的纯合黄鼠后代
④若种群中黑鼠个体占25%,则黑鼠基因的基因频率为50%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顺1、玉米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N,n)控
制,正常情况下紫
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某科学家将紫株A用X射线照射,然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紫株732株、绿株2株(绿株B)。为研究绿株B出现的原因,她让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 F1再严格自交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做相关分析。
(1)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此
假设正确,则上图中F1的基因型应为 ;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
为 。
(2)假设二: 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N在内的片段缺失。
(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如果此假设正确,则上图中绿株B能产生 种配子,上图中 F1的表现型为 ;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株所占比例应为 。 (3)上述杂交实验中玉米植株颜色的遗传遵循 规律。
(4) 利用细胞学方法可以验证假设 是否正确。操作时最好选择上图中的
植株,在显微镜下对其 (有丝、减数)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原因是 。 (1)Nn(2分) 3/4(2分)(2)2(2分) 全部为紫株(2分) 6/7(1分) (3)基因的分离(2分) (4)二(2分) 绿株B(1分) 减数/有丝(1分)
联会的染色体处于配对状态,可以观察6号染色体是否相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清晰,可以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比较6号染色体是否相同(1分)
丰2、下图为人类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 I
1 2
II
1 2 III
1 2 3 4 5
IV
13
1 2 3 4 5 6 7 8
(1)该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不位于Y染色体上,从该系谱图中找到两点依据 。 (2)仅根据该系谱图 (填“能”或“不能”)确定该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理由是 。 (3)依据IV-1个体的性状和I~III代中相关亲代的性状表现,可以确定该病的致病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 。
(4)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2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个致病基因;III-1的基因型为 ,III-1和III-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5)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II-1的基因型为 ,IV-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I代中的 号个体。(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答案:(1)有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的的父亲有的不患该病(合理给分,可分点给分)
(2)不能 每一有患儿的父母双方仅有一人患病,若为隐性遗传病时携带者表现正常,与患病个体可生出患儿(合理给分)
(3)不位于 若位于X染色体上,IV-1的致病基因肯定不来自于III-2,只能来自于III-1,那么表现正常的III-1即为携带者,该病应该是伴X隐性遗传病;但是III-2的母亲II-1患病,II-1的儿子III-4正常,则II-1也应该是杂合子,只有伴X显性遗传病才能出现此种情况(合理给分,可分点给分)
(4)4 Aa(1分) 1/4(1分) (5)aa(1分) 1(1分)
东2豌豆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
(1)选用豌豆作为遗传研究的材料,易于成功的原因是 (至少写出两点)。孟德尔利用豌豆圆形种子的植株和皱缩种子的植株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的F2中圆形和皱缩种子之比大约为3:1。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且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若F2植株全部自交,预测收获的圆形和皱缩种子的比例约为 。
(2)研究发现,皱缩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缺乏一种合成淀粉所需的酶,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 ,种子因成熟过程中水分缺乏而表现为皱缩。由此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3)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决定产生豌豆素
的基因A对a为显性。当基因B存在时,豌豆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已知A和a、B和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品系乙)和野生型豌豆(AAbb)进行如下两组实验:
14
亲本中品系甲和品系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 。为鉴别Ⅱ组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可取该豌豆进行自交,若后代全为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 。如果用品系甲和品系乙进行杂交,F1 (填“能”或“不能”)产生豌豆素,F2中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
答案:(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分离 5:3 (2)降低 酶的合成
(3)aabb AABB AABB 不能 3/16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通1、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液泡中的某种色素决定,该色素是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的产物可以改变细胞液的pH,该色素随pH降低而颜色变浅。其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 — Bb A — bb A — BB aa —— 基因型 表现型 粉色 红色 白色 (1)B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可能位于细胞中的_______膜上,该蛋白质的作用是H+ ,
推测H+跨膜运输方式可能是 。BB和Bb的效应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以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为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则亲本杂交组合是____。
(3)为了探究两对基因是否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步骤 让粉色植株(AaBb)自交,观察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不考虑交叉互换) a.若子代植株花色比例为粉色∶白色=1∶1,则两 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A图中标明基因与染色体 的位置关系。
b.若子代植株花色比例为粉∶红∶白= ,则 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B图中标明基因与染色 体的位置关系。
(1)液泡; 运输进液泡; 主动运输;
不同
(2)AABB×AAbb aaBB×AAbb(缺一个得1分) (3)①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② a、(说明:A图两对等位基因可以颠倒)
b、 6∶3∶7;
(说明:B图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调换位置)
延1、油菜细胞中有一种中间代谢产物简称为PEP,其运输到种子后有下图所示的两条转化途径。科研人员根据PEP的转化途径培育出了高油油菜(即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58%),请回答下列问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