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生物模拟汇编(5)

2019-03-16 14:07

胞培养在含 的全营养固体培养基中。抗除草剂基因能在大豆细胞中表达说明 。

(1) DNA RNA 蛋白质(写全给2分,缺项给1分)

①② 半保留复制

RNA聚合酶 提高翻译的效率(短时间内合成大量蛋白质) (2)DNA碱基序列改变(DNA碱基的增加、缺失和替换)(1分) C(1分) 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不止有1个密码子) (3)除草剂(1分)

遗传密码在生物界是统一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1分)

通2、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研究者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以及其产物mRNA;

步骤②:使双链DNA片段成为两条DNA单链a、b,具体方法是: 步骤③:DNA单链a与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进行碱基配对,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④:制片、染色、电镜观察,结果如右图。

实验结果表明,该基因中有 个内含子。凸环形成的原因是__ ____。 (2)实验二:

步骤①:让该基因形成的mRNA在 酶的作用下得到DNA单链c。 步骤②:让DNA单链c与实验一步骤②中的DNA单链 进行碱基配对形成新的双链DNA分子。 推测: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其原因是 。

(3)在上述两个实验中,需要的核苷酸原料共有 种。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时的碱基配对方式都有哪些?___ _____。

答案:(1) 步骤②:在80—100℃条件下加热,使双链分开(或答“加入解旋酶”) 结果表明: 7; mRNA中没有与内含子配对的序列,内含子处的DNA单链形成凸环 (2) 步骤①: 逆转录 步骤②: b

推测:单链b上有凸环(不答“单链b”不得分); DNA单链b中含内含子序列 (3) 8; A—U、T—A、C—G(缺一不可)

东2 干扰素是动物或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请分析回答:

(1)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内基因的控制,通常处于抑制状态。在病毒刺激下,干扰素基因经 、翻译形成干扰素前体,进一步加工后形成成熟的干扰素,通过 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2)某些干扰素可作用于宿主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激活该细胞核中基因表达产生多种抗 病毒蛋白,其中有些蛋白可通过激活RNA酶使病毒的mRNA ,有些则可与 (细 胞器)结合,通过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

(3)某些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通过减慢细胞 分裂过程抑制肿瘤。还

21

有些干扰素可提高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细胞的能力,从而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4)获取干扰素的传统方法是从人的白细胞中提取,但产量很低。科学家利用 酶将干

扰素基因与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即RNA聚合酶 的部位)等调控组件连接在一起,采用 的方法将重组DNA导入牛的 细胞中,经胚胎早期培养一段时间后移植入母体内发育成熟,即可获得能产生干扰素的转基因牛。大大提高了干扰素的产量。 (1)转录 胞吐(2)水解 核糖体(3)有丝 T淋巴 (4) DNA连接 识别与结合 显微注射 受精卵

基因突变

石1现有一种能生产甲硫氨酸的M菌,但产量很低,而且当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培养,甲硫氨酸含量会迅速下降。这是由于甲硫氨酸的积累反过来抑制了其合成。用紫外线照射可选育得到能抗甲硫氨酸抑制的高产新菌株。下列有关选育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属于用物理因素诱导的诱变育种

B.M菌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又不断减少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C.用紫外线照射M菌时,还应在其培养基中添加甲硫氨酸 D.该选育过程中采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 朝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进化过程中,隔离的实质是种群间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C.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没有离子的进出D.T细胞受损可能导致各种免疫功能的丧失 西2、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有丝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C.黑猩猩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雌雄性别决定有关 D.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是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染色体变异

顺1、洋葱是二倍体植物,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加倍过程会使细胞出现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B.低温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时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分生区同时存在染色体数为8、16、32、64的细胞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生物进化理论

东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通2、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仍具有进化潜力,因为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曾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错误的叙述是 ..

A.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2

B.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D.末次冰期消融后大熊猫的种群扩张,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动态变化 西1、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

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 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 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朝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进化过程中,隔离的实质是种群间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C.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没有离子的进出 D.T细胞受损可能导致各种免疫功能的丧失

延1下图显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种群1和2中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属同一物种

B. 种群1中A'基因的出现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种群1新基因型A'A甲虫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种群1和2中不同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1和种群2甲虫的变异和进化方向 海1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果蝇仍倾向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

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B.这种交配偏好可视为一种选择作用

C.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 D.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海1(实验)、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的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23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______________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__________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___________作用,而对___________几乎无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______ _的特点;南瓜茎对 更敏感。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_______(能,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_____________突变体。

(4)从图16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__________ ,该结果 (支持/不支持)上述推测。

(1)处理前后 平均值(每空一分)(2)促进伸长 矮生南瓜茎(矮生南瓜) 两重性(双重性) 生长素(3)不能 激素合成缺陷型(4)无显著差异(类似) 支持

东1、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昌2(实验)

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丰1、科学家研究赤霉素和矮壮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芩(一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根细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把生长状态一致的幼苗平分为三组进行不同处理,26天后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实验组处理 黄芩的生理指标 对照组 喷施矮壮素 喷施赤霉素 20.540 21.460 27.520 株高(cm) 0.295 0.382 0.364 地上部分重量(g)

24

0.100 0.053 0.047 地下部分重量(g) 210.450 146.293 209.270 根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mg/g) A.甘薯等块根类植物不适合施用矮壮素和赤霉素 B.矮壮素提高黄芩光合作用强度的效果好于赤霉素 C.矮壮素对黄芩产生黄酮类成分不利,赤霉素有利

D.外源喷施赤霉素比黄芩合成的赤霉素对植株增高更有效

门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与植物激素有类似化学结构和作用的化合物,葡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的作物之一。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A.葡萄压条时,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促其生根 B.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喷布或蘸果穗,可使葡萄提前成熟 C.赤霉素可诱导葡萄无核化,故可诱导葡萄形成无籽果实

D.萘乙酸在葡萄不同生长时期使用,对植物的调节效果基本相同

西2(实验)叶片表面的气孔是由保卫细胞构成的特殊结构,是气体出入植物体的主要通道。气

孔能通过开闭运动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响应。请分析回答:

(1)气孔的开闭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过程的进行。研究表明,气孔

的开闭可能与乙烯有关,乙烯是植物体产生 气孔直径/mm 乙烯利处理叶片 的激素,具有 等作用。 3.0 清除乙烯利后叶片 (2)研究者取生长良好4~5 周龄拟南芥完全展 2.5 开的叶,照光使气孔张开。撕取其下表皮,做成 2.0

1.5 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不同浓度乙烯利

1.0 溶液(能放出乙烯),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0.5

重复几次后,在光下处理30 min,测量并记录

0 0 0.0004 0.004 0.04 0.4 气孔直径。之后滴加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清除

乙烯利% 乙烯利,再在光下处理30 min,测量并记录气孔

图1 乙烯利诱导的拟南芥叶表皮气孔变化

直径,结果如图1所示。

① 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② 图1中用乙烯利处理叶片后,气孔的变化说明,乙烯可诱导 ,且随浓度增加 。 ③ 用浓度为 的乙烯利处理拟南芥叶,既不会伤害保卫细胞,又能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 。

(3)为研究乙烯调控气孔运动的机制,研究者用cPTIO(NO清除剂)处理拟南芥叶,并测定气孔直径和细胞内NO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无乙烯利 无乙烯利 NO含量(mmol/L) 气孔直径/mm

12 有乙烯利 有乙烯利 3.0

10 2.5 8 2.0 6 1.5

4 1.0

0.5 2 0 0 Ⅰ ⅡcPTIO处理 Ⅲ ⅣcPTIO处理 图2适宜浓度乙烯利对拟南芥叶片保卫细胞NO含量和气孔变化影响

①实验I、Ⅲ结果说明,有乙烯时 ;实验ⅣⅡ结果说明,有乙烯时,加入cPTIO后 。 ②由图2所示结果可以推测 。

答案:(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呼吸作用)(2分,每个内容1分,分开给分) 促进果实成熟

25


2013北京生物模拟汇编(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研究生培养方案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