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
(1)材料1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2中英、法、意认为“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的含义是什么? (3)观察1938年3月的德国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年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解析:此题提供材料,实际考查英法的绥靖政策。第(1)问要审好问题,第(2)、(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
答案:(1)态度:迎合德国在中欧的要求。原因:慑于德国法西斯的淫威,法国实施绥靖政策。
影响:二战爆发后,法国沦为德国的阶下囚。
(2)满足德国希特勒的胃口,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
(3)德国正式吞并了奥地利;通过《慕尼黑协定》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领土。 (4)二战爆发是德意法西斯势力膨胀的结果,也是“绥靖”主义者纵容的结果。
附:课内答疑站
一、本课测评(教材P61)
1.造成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落后。
(2)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4)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2.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为何没有达到作战目的?
提示:英方: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政府抵抗决心坚定;军事设施先进。
德方:空军数量处于优势,但在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二、学习延伸(教材P62)
上述材料中,作者是如何分析法国速亡原因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作者观点: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法国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个人观点: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课程标准
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教材研读学案
一、德国入侵苏联 1.条件
(1)蓄谋已久: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德国优势
①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②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三国___军事同盟_______。 (3)苏联准备不足:战争爆发前苏联存在严重的问题与失误,准备不充分。 2.战况
(1)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___苏联_____发动突然袭击。 (2)初期战况:苏军英勇作战,但遭受了惨重损失。北路德军包围了___列宁格勒__________,中路德军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南路德军攻占了基辅。
【特别提醒】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德军的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有关,苏德战争爆发时,希特勒德国已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背景
(1)德国在欧洲侵略的得手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2)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____大东亚共荣圈__________”的侵略计划,妄图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这严重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利益。
(3)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其资产,给日本的经济套上了枷锁。
(4)1941年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___东条英机_______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 2.爆发
(1)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___珍珠港______发动突袭。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
(2)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特别提醒】 美国之所以在珍珠港事件中损失惨重,第一,美国政府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判断错误;第二,日本一直煞有介事地与美国进行谈判,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美国。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___民主____制度构成威胁,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___中立法______》,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同时确定了美国参战后“___先欧后亚_______”的战略方针。
(3)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4)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5)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______反法西斯联盟__________的正式形成。 3.意义
(1)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作用
①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根本利益使他们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特别提醒】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说明国家利益始终是各国发展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它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
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和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归纳综合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战争初期,苏联装备不足、战略布置失误,加上德军的闪电战技术令苏军猝不及防,苏联遭到惨重损失。
(2)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空袭,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3)苏美等世界大国卷入战争后,同英中等国并肩作战,1942年1月,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赢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对日本对美国和整个战局的影响 对日本 对美国 日本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本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对美国是重大损失,但也促使美国参战 使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美国的加入增强了反法西对整个战局 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启示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法西斯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日本偷袭珍珠港
右图是一幅美国二战时期的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 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例 1
【解析】 图中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这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到直接的损失,因此,图中的海报应是在美国遭受日本攻击后出现的,由此判断D项正确。 【答案】 D
针对训练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B.法西斯军队发动突然袭击
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
D.法西斯国家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绥靖政策”在1940年已破产,所以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太平洋战争。
以新课标的理念全面考查两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德国外交部授权宣布:从1916年2月起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材料2:威尔逊总统在4月2日一次两院的联席会上发表了一篇雄辩的演说,号召美国加入欧洲战争。他说:“为了民主,世界必须安全。” 材料3:罗斯福:“昨天,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现在我宣布:美国和日本帝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材料4: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采取的战略是基本一致的,在欧洲的硝烟中大发横财??在20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对外战略是最成功的。 请回答:
(1)材料1“无限制的潜艇战”主要针对哪些国家?材料1与材料2有何联系? (2)美国“加入欧洲战争”(一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中“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是指什么事件?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4)据材料4,美国在两次大战爆发后采取的战略基本一致指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的能力。第(1)问要考虑到一战交战双方和美国的利益是否受损。第(2)问应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其参战的真正目的,不要被材料蒙蔽。第(3)问看到“罗斯福”和“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便知是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然后据所学知识分析背景和影响。第(4)问要回答美国对两次大战的基本态度,不要过于繁琐。
【答案】 (1)协约国(英法俄等国)。成为美参加一战的借口(直接原因)。 (2)为了夺取世界霸权和战利品;保证战争贷款能够收回。
(3)珍珠港事件。日本执行南进战略,在东南亚扩张;引起美国制裁,日美矛盾激化。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4)先“中立”后参战。 【探究史料研习】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材料:(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思考探究】
(1)说明《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时间、性质和标志意义。
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