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明《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
【探究思路】 在做材料题时,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对解题的启迪作用。本题重点考查对二战中重要文件《联合国家宣言》的掌握情况。
【答案提示】 (1)时间:1942年1月。性质:属于反法西斯的性质。标志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赞同《大西洋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并约定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1.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 决定性步骤是( ) A.打败法国 B.占领英国 C.消灭苏联 D.消灭美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希特勒战略意图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决定性步骤”。苏联是欧洲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德国称霸道路的一大障碍;消灭美国应是其称霸的最终步骤。
2.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在军事上失利的原因是( )
①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 ②德国侵占了欧洲许多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发展 ③二战初期,英美支持德国进攻苏联 ④德军战术先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二战爆发后,英美并未支持德国进攻苏联,故③不正确,排除A、C、D项。
3.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A.妄图欺骗国际舆论 B.英苏面临共同的敌人 C.给德国施加压力 D.美国对苏联态度转变
解析:选B。注意题目中的时间,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刻,丘吉尔发表演说表示要支援苏联,主要是因为英苏双方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侵略)。
4.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敌人”为法西斯同盟,“类似的总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5.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上述两图对二战有何影响?
(2)有人认为这是法西斯走向失败的开端,你如何认识?
解析:本题选取了两幅图片,要求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两个设问实际是考查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可结合二战中的相关历史知识回答。
答案:(1)图一苏德战争爆发,扩大了二战规模;图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这种说法有道理。两个事件将置身大战之外的最后两个大国拖入二战,迫使反法西斯国家进一步联合,从而在资源、经济、人力、物力等方面远远地超过了法西斯国家,导致了法西斯的最后失败。
一、选择题
1.二战爆发后,苏联向西拓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 ) A.东方战线 B.西方战线 C.南方战线 D.北方战线
解析:选A。二战爆发后,苏联为了改善战略地位,建立了“东方战线”。
2.下面漫画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D.苏联签订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解析:选B。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该条约实际上是一种中立自保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军事上的被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并未完全放弃对法西斯的警惕,只是对法西斯进攻的时间作了错误的估计。
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在于( ) A.美国太平洋舰队威胁到日本 B.德意日已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一战后美日竞争与矛盾不断激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历史根源”,A项是现实原因,B项与题干无关系,C项是直接原因,D项是历史根源。
4.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的是( ) A.不列颠空战 B.苏德战争爆发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德国突袭波兰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5.二战中,标志着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变化的事件是( ) A.通过新的《中立法》 B.对日本宣战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选A。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开始”。题目中提供的四个选项,都表明了美国反对法西斯的态度,只需选择发生最早的一个即可。
6.1941年英、美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对上述主张的正确评价应该是( )
①英美完全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法西斯国家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这就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提供了条件。②③④均是对材料的正确评价;①表述错误,故选B。
7.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解析:选C。该题以“宣传海报”的形式考查1942年对德作战的三个主要国家,即美、英、苏。1940年6月~1944年6月,法国沦陷。
8.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 ②日本偷袭珍珠港 ③《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④英美对苏联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①②的发生,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后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拖入了战争,推动了美苏的联合,③④是其联合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这种物资品种繁多,总价值为102亿美元。
——《世界历史》杂志(1986年11月)
材料2:罗斯福说:“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
——罗斯福1940年12月的演说词
请回答:
(1)材料1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2)材料2“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为什么要用“邻居”来比喻? (3)材料2“皮带管”主要喻指什么?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围绕美国改变对法西斯的态度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分析美国实施租借法的原因及目的。
答案:(1)直接原因: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临着巨大压力,法西斯势力日益嚣张。根本动机: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2)喻指英国遭到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邻居着火威胁自家,喻意法国灭亡,法西斯德国侵略英国直接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3)喻指武器、弹药等战争工具。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要争取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65)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提示:同意。从战术角度讲,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成功的,但从战略上讲,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使美国群情激奋,从而摆脱了孤立主义困扰,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对日本而言,在战略上又是失误的。 二、本课测评(教材P66)
1.你认为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提示:(1)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侵苏蓄谋已久;(2)苏军编制落后,部署不当,指挥不力,对德国进攻疏于防范。(3)苏方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迟滞敌人进攻,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提示: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三、学习延伸(教材P67)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者的看法与其他观点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观点的看法。
提示:作者观点: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罗斯福有意让日本袭击珍珠港以使美国尽快参战。个人看法:上述观点,特别是第二种观点目前缺乏必要的充分证据。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课程标准
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教材研读学案
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1.莫斯科战役 (1)战况
①1941年9月,德军以强大兵力向____莫斯科____发动进攻。
②12月初,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歼灭德军50余万人。
(2)意义:这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德军“___闪电战______”的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原因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改全面进攻为__重点_____进攻。
②为夺取高加索,首先攻占伏尔加河下游西岸的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 (2)战况
①防御:___1942____年7月战役开始,德军一度突入市区,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巷战。 ②反攻:苏军从南北两侧进行强大的钳形攻势,1943年2月德军惨败。 (3)意义
①规模: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②地位:是____苏德___战场局势的根本转折,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没有实现速战速决击溃苏联的预定目标,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淖。在此形势下,希特勒被迫放弃了最初采用的全面进攻策略,集中力量对莫斯科进行重点进攻。 二、中途岛战役 1.背景
(1)1942年4月,美国对日本的东京、横滨等城市的轰炸,使日本举国震动。
(2)日本为巩固并加强在太平洋上的优势,诱使________舰队主力出动,加以歼灭。 (3)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的作战计划。
2.经过:1942年6月,日美双方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一场海空大战,日军惨败。
3.影响:日本开始丧失_____太平洋战场_________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特别提醒】 经过中途岛海战,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 三、阿拉曼战役
1.起因: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离亚历山大港仅100千米的_____阿拉曼____,开罗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