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需要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等检查,以保证运动时不超过心血管系统的承受能力。
3.保证充分的准备和结束活动,防止发生运动损伤和心血管意外。
4.注意心血管用药与运动反应之间的关系。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注意对
靶心率的影响。
第四章 平衡训练
【 适应证】
中枢性瘫痪(如脑损伤或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或其他神经疾患(如外周神经损伤或病变)所致感觉、运动功能受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手术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等。
【 禁忌证】
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关节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而不能维持特定级别平衡者。
【 仪器设备】
1 .提供支持面不稳定的设备,如治疗球、泡沫筒等。 2 .提供坐位平衡训练的设备,如坐椅、治疗台和治疗球等。
3 .提供站立位及行走平衡训练的设备,如平行杠、平衡板、体重秤等。 4 .提供视觉反馈改变的设备,如面罩、眼镜和镜子等。
5 .提供较大难度的平衡训练设备,如滑板、踩踏板、水疗泳池等。 6 .提供专门平衡训练的设备,如静态、动态平衡训练仪等。
【 操作程序】
21
1 .选择训练方法及难度时所考虑的因素 以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结果为基础,根据平衡功能障碍情况,考虑如下因素设定训练方法及难度。
(1)支持面:选择支持面的宽、窄及其稳定性和可动性等。例如:双足站立较单足站立的支持面宽;前足足跟与后足足尖相对达到双足一线前后站立较双足并立的支持面窄;地板等的支持面稳定,平衡板或蹦床等的支持面可动。
(2)体位:由比较稳定至不稳定的体位顺序大致为前臂支撑俯卧位、前臂支撑俯卧跪位、前倾跪位、跪坐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扶平衡杠站、独立站、单腿站等)。
(3)状态:选择静态或动态训练。静态平衡训练即在任一体位并采用加负载的方法刺激姿势反射的方法(依靠肌肉协调等长收缩维持平衡,从比较稳定的体位开始,逐步过渡至较不稳定体位)。动态平衡训练法是在支撑面由大到小、重心由低到高的各种体位下,逐步施加外力完成的方法(有调整肌张力保持平衡和改变姿势或体位以保持平衡的两种维持平衡的方式)。
(4)移动的方式:分自我移动和外在移动两种。自我移动的训练难度相对较低,但较外在移动的训练更具功能性。
(5)附加的运动模式:附加前后方、侧方等方向的摇摆可进一步增加平衡训练难度,其中包括上肢各种姿势(上肢外展、前屈、双手胸前交叉等)下的躯干旋转、头的姿势改变(旋转、侧屈)以及PNF 技术中的剁劈、提举等躯干旋转动作。
(6)对平衡干扰的预知性:预知干扰时,预知的输人导致对运动反应的预先正反馈,未知的干扰则使患者被迫应答。
(7)干扰的力量:应考虑干扰力量的大小、速度、方向及作用位置。 (8)感官刺激的传人途径:有视觉、前庭、本体感受器、触觉等。不同的传人途径可改变平衡训练的难度,例如站于软泡沫上可使触觉和本体感受器的传人发生改变。
22
(9)感觉刺激传人的状况:可以是一致的、削弱的或矛盾的。大部分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单侧前庭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或下肢运动系统受累出现异常位置觉时,感觉刺激的传人可以是削弱的或矛盾的。
(10)运动策略:有跺策略、髓策略、跨步策略、保护性抓握等。
2 .训练的基本方法
(1)训练顺序:从稳定支持面至不稳定支持面;由最稳定体位逐步进展到最不稳定体位;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
(2)训练强度:由于未应用更多的外在阻力和负荷,因此,总的来说,对此无特殊要求。
(3)训练时间:通常由患者的疲劳程度所决定。若患者不能保持开始训练时的平衡水平则停止训练。
(4)训练频度:原则上训练频度越高则效果越佳。训练频度应尽可能达到平衡反应可成为习惯性动作时为止。
3 .常用平衡训练方法
(1)基本原则
a从静态平衡(l 级平衡)训练开始,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2 级平衡),再过渡到他动动态平衡(3 级平衡)。 b 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逐步过渡到闭眼训练。训练时注意患者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2)勺l }练分类除了将平衡训练分为静态平衡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外,按体位还可将平衡训练分为坐位平衡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
① 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取坐位,手置于身体两侧或大腿部,保持心情放松。1 级坐位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坐位姿势的练,患者通过协调躯干肌肉以保持
23
身体直立。开始时需要有人在身旁保护,逐步过渡到无保护独立坐位。2 级坐位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的训练。可以采用拾取身体周围物品、或坐位作业的方式进行。3 级坐位平衡训练:指可以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在胸前双手抱肘,由治疗者施加外力破坏患者坐位的稳定,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
② 站立位平衡训练1 级坐位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势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疗师可用双膝控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开始时两足间距较大,以提高稳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立后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2 级坐位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开始时由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髓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3 级坐位平衡训练:指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训练、站立作业训练等。
③ 利用设备的动态平衡训练平衡板上的训练:患者在平行杠内保持站立姿势和双下肢重心的转移训练。患者与治疗师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然后用双足缓慢地摇动平衡板破坏身体的平衡,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的调整反应。患者与平行杠呈垂直位(即旋转900 ) ,站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手协助控制患者骨盆,缓慢摇动平衡板,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向中线调整及一侧上肢外展的调整反应。注意将平衡板置于平行杠内;平衡板摇摆的速度要缓慢,减少患者精神紧张。大球或滚筒上的训练:患者双手分开,与肩同宽,抓握体操棒,治疗师与患者手重叠协助握棒动作,并使腕关节保持背伸位。患者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健侧足轻踏于大球球体,治疗人员用脚将大球前后滚动,患者下肢随之运动,但不得出现阻碍大球滚动的动作。健侧下肢支撑体重,患足置于大球上,随大球的滚动完成屈伸运动。注意患者膝关节不应出现过伸;健侧下肢支撑时,要防止患侧髓关节出现内收和骨盆向健侧偏
24
歪的代偿动作;治疗师应始终给予协助,固定患者双手及体操棒。
4 .专门设备的平衡训练
(1)平衡仪训练:患者站在平衡仪装有传感器的平台上,双上肢自然下
垂,掌心朝向体侧,用镜子矫正姿势,通过观看平衡仪屏幕上的各种图形,按图形要求完成立体重心的调整。图形的设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平衡水平,采用数字、图案、彩色图标等。注意室内安静,保证患者精神集中。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平衡反应低下患者。
(2)水中平衡训练:患者泳池中站立,水平面与颈部平齐。依次完成如
下不同难度级别的平衡训练。
1 级:双足分立,与肩同宽,保持良好的姿势列线;双上肢于肩水平外展,掌心向前,完成双上肢向胸前合拢的动作,并随后返回起始位置。
2 级:双足间的距离缩小,直至并拢;完成1 级的动作。 3 级:单腿站立,完成1 级的动作。 4 级:闭眼,完成1 级的动作。
5 级:双手佩戴划水板,增加阻力;完成1 级的动作。
5 .针对运动系统疾患的平衡训练方法
(1)躯干的平衡训练:主要针对腰痛等脊柱疾患。腰痛患者的平衡问题为姿势摆动过多、平衡反应差、平衡策略发生改变(在平衡活动中,常以骸和腰为支点保持直立姿势,而非正常人以踩为支点)。躯干的平衡训练以本体感觉训练为主要内容。开始时可在坐位进行,通过上肢在矢状面的运动稳定其屈、伸肌力量,改变运动至对角线方向增加水平面上的稳定;以后可坐于治疗球上,进一步增加训练难度,要求患者在上、下肢发生运动前更多地采用躯干活动的策略控制平衡;逐渐可进展至站立位,站于半柱泡沫筒或全柱泡沫筒上(双足或单足),在稳定站立训练时,通过躯干直立位下髓的运动完成侧向接物,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