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活动度训练(7)

2019-03-28 13:05

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2 .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 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 如截后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 禁忌证】

1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 .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 仪器设备】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 操作程序】

1 .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2)起立床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变弱等),可利用起立床渐渐倾斜直至调整到直立的方法使患者达到站立状态。只有在患者

31

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起立床训练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的脉搏,如脉搏加快,提示患者目前的倾斜角度不适。

(3)平行杠内训练: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由于平行杠结构稳固,扶手的高度和平行杠的宽窄度均可调整,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因此很适合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等。站立训练以每次10~20min 开始,依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平衡训练可使患者通过学习重新找回身体保持稳定的重心位置。当患者的下肢关节及骨骼足以承受身体的重量时,即可准备负重训练。负重是肢体承受身体的重量而受力的状态,负重程度分为:

① 零负重(患肢不承受任何身体的重量,呈完全不受力状态); ② 部分负重(患肢仅承受身体部分的重量,皇部分受力状态,通常遵医嘱,确定体重的百分比加诸于患肢);

③ 全负重(肢体能完全承受身体全部的力量,此为行走训练必备的功能状态)。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程度的负重训练。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时,其一端放置一面矫正镜,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姿势、步态以便及时矫正。

2 .步行训练

(1)使用助行器的步行训练:助行器是一种四脚、框架式的铝制行走自助具。行器可移动、携带,宜在医院和家中使用。助行器适用于辅助患者初期的行走训练,为患者使用腋杖或手杖作准备;也适用于下肢无力但无双下肢瘫痪者、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可作为永久性的依靠。助行器仅适宜在平地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的操作方法: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 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前进。

(2)使用腋杖、手杖的步行训练:腋杖、手杖的结构、适应证参见第5 章“第三节助行器”中的“适应证及仪器设备”。

① 使用腋杖的步行训练交替拖地步行: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同时拖地步行:双

32

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至拐尖附近。摆至步:双侧腋杖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动,双足在拐尖附近着地。此种步行方式特点是移动速度较快,且可减少腰部及髓部肌群的用力;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移动的患者。摆过步:双侧腋杖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腋杖着地点前方的位置着地。开始训练时容易出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屈而跌倒,应加强保护。此种步行方式是拄腋杖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的患者。四点步行: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4 个点在地面,即左腋杖→右足→右腋杖→左足,如此反复进行。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同,此种步行方式是一种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适用于骨盆上提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老人或下肢无力者。两点步行:一侧腋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然后另一侧腋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同。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点步行后训练。三点步行:患侧下肢和双腋杖同时伸出,双腋杖先落地,健侧待3 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此种步行方式是一种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② 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最后迈健侧足的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此种步行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训练时按健侧足迈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3 种。手杖两点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做为一点,健侧足做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训练。

33

(3).驱动轮椅训练轮椅对于步行功能丧失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代步工具,使他们借助轮椅仍然能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及娱乐活动,真正地参与社会。轮椅有依靠人力驱动的普通轮椅、依靠电力驱动的电动轮椅以及专为残疾运动员设计的竞技用轮椅。普通轮椅的使用训练主要包括平地前进驱动训练、方向转换和旋转训练、抬前轮训练。 【 注意事项】

1 .注意安全。行走训练时,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如防滑地板等)及减少不必要的困扰;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紧,不可赤足进行行走训练。

2 .需要借助于辅助具行走时,要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3 .为患者具体选择高度和长度适合的助行架、腋杖或手杖。 4 .如使用腋杖,嘱患者不可将双腋架在腋杖的腋垫上,应使腋前下胸侧壁抵在腋垫上,通过手握把手,用于支撑负重,以防臂丛神经麻痹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第七章 言语治疗 第一节 失语症

【适应证】

脑部病损所致的各种类型失语症、交流障碍。 【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 【仪器设备】

1.仪器与物品 录音机及录音带、口形矫正镜(可供两人并排使用)、节拍器、秒

表、呼吸训练用具(火柴、蜡烛、吸管等)、压舌板、消毒器械等。

2.训练教材 对应的名词、动词图卡与字卡各约300枚,情景画与文句卡片约

50枚,汉字偏旁、笔划卡片,常用实物或模型,各类报刊、书籍,彩色纸张、颜料、各类笔纸等。 【操作程序】

34

1.评价与分析 言语及相关障碍的评定与分析。

2.选择训练课题 优先选用日常用语,尽量选择患者感兴趣、与职业或爱好有关

的内容;训练中所选课题应设计在成功率为70%~90%的水平以上。

3.语言功能训练

(1)听力理解训练:以听语刺激促通法为核心。 a语音辨识。

b单词认知(听词指图):治疗师将若干张图片摆放在桌面上,说出一单词

的名称,令患者指出所听到单词的图片(一般从3选1逐渐进展到6选1)。

c听语记忆广度扩展:用与②相似的方法(从6选l到6选2,6选3,最

后到6选5)或用情景画(治疗师逐渐增加说出的物品、人物和事件的数量,令患者在图上指出)、地图等进行。

d句篇理解:治疗师以语句或短文叙述情景画的内容,令患者指出对应画

面;或患者听一段小故事后,以“是”或“不是”回答相关问题。

e执行口头指令:先给一些比较简单的口头命令,让患者执行,例如“闭

眼”、“摸左耳”等,如能顺利执行可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先把勺子拿出来,再把杯子给我”、“如果桌子上没有橡皮,就把铅笔放到训练本的上面”等。

(2)口语表达训练

a语音训练:在语音辨识训练基础上,运用功能重组法训练。 b自动语训练:利用序列语(如1、2、3??)、自己姓名等诱出言语。 c复述训练:轻症患者可直接跟着治疗师复述单音节、单词、短句、长句、

无意义音节串(例:安必册大而飞格)。重症患者一边看着实物或图片一边跟着治疗师说单词。如能自然正确的复述,可调整操作,如治疗师说一遍,患者复述两遍;或听到治疗师说时不马上复述,等数秒后再试着复述。

d命名训练(看图说名):可逐张向患者出示图片,令其说出图中事物;直接

呼出较困难者,可先行复述训练,再进一步用容易成功复述的单词,指着对应的图或物提问“这是什么?”,如有困难可给予音、意、口形的提示。还可利用关联词(反义词、关联

35


关节活动度训练(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12.合同法之十二转移财产所有权合同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