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活动时,应用髓的运动结合脊柱的旋转(其中主要是利用胸椎旋转而非腰椎旋转)。
(2)髓的平衡训练:主要针对预防老年人失衡跌倒所导致的髓部骨折。以训练不采用跨步和抓握策略预防跌倒为主要内容。具体训练为:单腿站立平衡;单腿站立同时头部旋转;单腿站立同时上肢完成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运动;单腿站立,上肢、头部和眼同时运动;单腿站立,躯干向对侧屈曲和旋转(同侧手可触及同侧内踩);单腿站立,躯干向同侧伸展和旋转(同侧手向前方、侧方及头后部接物)等。同时从稳定支持面渐进至不稳定支持面,以增加训练难度。
(3)踩的平衡训练:主要针对踩关节扭伤及其邻近肌肉的拉伤。以恢复本体感觉为主要内容。具体训练为:睁眼,患侧下肢单腿平地站立305 ;闭眼,患侧下肢单腿平地站立305 ;睁眼,患侧下肢单腿枕头上站立;闭眼,患侧下肢单腿枕头上站立。此外,也可采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时健侧下肢晃动的方法(先屈伸、伸展、 后外展、内收;逐渐增加晃动的速度和范围)。
(4)策略水平的平衡训练:即建立相对于支持面基础成功地控制重心的运动策略,如站立时的跺策略和髋策略;在支持面基础变化、重心移至基础之外的跨步策略和保护性抓握等。
a列线训练目的:通过再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最基础的姿势位置,以适应各种活动的完成;以最少的肌肉活动保持良好姿势,最大程度地建立稳定。方法:治疗师用言语和徒手提示患者发现和保持恰当的直立位置。患者可以睁眼或闭眼。具体有:一是患者着白色T 恤,前胸正中挂一深色垂直布条,利用镜子的视觉反馈,尽量让患者使布条保持垂直状态;也可在此基础上完成接物等动作,使身体移动,然后再回到直立位置。二是患者背墙站立(或坐位),由墙提供躯体感觉反馈,墙上与墙面垂直的木钉和木棒可进一步增加反馈程度,以使患者保持直立位置。三是利用运动和力量反馈装置进行姿势列线和承重分布状态的训练,一般采用静态平衡仪训练,也可简单地利用两个体重秤进行。
b运动策略目的:帮助患者建立多关节协调运动,有效地应答坐位和站立位时的姿势要求;其中包括恢复运动策略和建立补偿策略两
26
个方面。常用方法:建立协调踝策略、建立协调髋策略、建立协调跨步策略。
(5)建立协调踝策略:在患者具有充分的踩关节活动度和力量的基础上进行。患者在自我进行小范围向前、向后、向侧方的摆动中保持身体直立,且不屈髋、屈膝。这一训练也可在静态平衡仪上训练。若患者稳定性差或恐惧跌倒,可在平行杠内或靠墙、墙角(前置桌椅)等增加安全性的条件下进行。若患者平衡功能有所增强,可通过双髋或双肩小范围的干扰活动进一步促进踝策略。建立协调髋策略:通过应用较跺策略更大的、但又不发生跨步的移动方式进行。此时应用可脱卸的蚌壳式石膏或踝矫形器限制踝的运动。加大难度的训练为窄条上站立、足跟/足趾站立或改良的单腿站立等应用髋策略稳定的各种平衡训练练习。建立协调跨步策略:通过跨步避免跌倒时需要瞬间单腿保持上身体重而不倾倒的能力。训练时,治疗师一手扶握患者足趾部(另一手扶持对侧髋部),抬起患者足趾,将患者身体重量转移到对侧,然后快速地将重心移至非承重侧;进一步可徒手将其足抬起,然后放下;告诉患者该训练的目的为通过跨步预防跌倒。
6 .增强前庭功能的平衡训练
(1)患者双足尽可能并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平衡,然后左右转头;随后,单手或双手不扶墙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并仍保持平衡,双足尽可能再并拢。
(2)患者步行训练,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3)患者训练在行走过程中转头的动作。
(4)患者双足分立,与肩同宽,直视前方目标,通过逐渐缩短双足间距离至要足乙长使支持面基底变窄。在进行这一训练时,上肢位置变化的顺序为前臂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以此增加训练难度;在进行下一个难度训练前,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5s。训练时间共为5 ~15min 。
(5)患者双足分立,与肩同宽,直视前方目标,通过逐渐缩短双足间距离至要足长使支持面基底变窄。在进行这一训练时,双眼先
27
断续闭合,然后闭眼且时间逐渐延长;与此同时,上肢位置变化顺序为前臂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以此增加训练难度;在进行下一个难度训练前,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5s 。训练时间共为5~15min 。
(6)患者站立于软垫上。可从站立于硬地板开始,逐渐过渡到在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
(7)患者在行走中转圈训练。从转大圈开始,逐渐缩小转圈半径,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均应训练。
(8)前庭损害时,平衡训练可采用诱发眩晕的体位或运动的方法进行,5 次为一组,每日2 或3 组,训练难度自然渐增;从相对简单的训练(如坐位水平的头部运动等)逐渐过渡到相对复杂、困难的训练(如行走过程中的水平转头运动等)。
【注意事项】
1 ,平衡训练前,要求患者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若存在肌肉痉挛问题,应先设法缓解肌肉痉挛。
2 .加强安全措施。应选择与患者平衡功能水平相当的训练,一般初始时应选择相对较低水平的训练,逐渐从简单向复杂过渡。训练环境中应去除障碍物和提供附加稳定的措施(步态皮带、治疗师的辅助、平行杠等)。加强患者安全教育,特别要注意患者穿软底、平跟、合脚的鞋。
3 .对于由于肌肉骨骼损害或神经肌肉损害所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应注意加强损害水平的康复治疗。如肌肉骨骼损害应采用温热疗法、超声波、按摩、生物反馈、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方法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柔韧性。神经肌肉损害应采用渐进抗阻训练、等速训练、PNF 技术等增强肌力;感觉刺激技术、按摩颤震器、PNF 技术等改善肌张力。结合这些治疗,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功能效果。
4 .有认知损害的患者应对平衡训练方法进行改良。具体是将训练目的改变为患者可以理解的,调整训练方法使之更符合患者现状,且治疗更具目的
28
性;鼓励患者完成连续的训练;应用简洁的、清晰的指导提示;改善患者注意力,减少周围环境的非相关刺激,尽量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加强训练中的安全防护和监督,尤其在训练的早期;训练难度的进展宜慢,并在进展过程中逐渐增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平衡训练首先应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
6 .动态平衡训练时,他人施加的外力不应过强,仅需诱发姿势反射即可。
7 .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
第五章 协调训练
协调训练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的感
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 【 适应证】
深部感觉障碍;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因不随意运
动所致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障碍。 【 禁忌证】
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
肌张力异常者。
【 仪器设备】 (1) 徒手训练(2)量化训练。 【 操作程序】
1 .种类 上肢、下肢、躯干分别在卧位、坐位、站立位、步行和增加
负荷的步行的过程中训练。
2 .步骤
29
注意事项】 适应证】 (1)无论症状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
(2)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动作;最初几日的简单运动为上肢、下肢和头部单一轴心方向的运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多轴心方向;复杂的动作包括双侧上肢(或下肢)同时动作、上下肢同时动作、上下肢交替动作、两侧肢体做互不相关的动作等。
(3)可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
(4)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行;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
(5)先睁眼训练后闭眼训练。
(6)两侧轻重不等的残疾者,先从轻侧开始;两侧残疾程度相同者,原则上先从右侧开始。
(7)每一动作重复3 或4 次。 有关量化训练设备根据使用说明书操诈
1 .训练完成后要用与训练相等的时间进行休息。 2 .所有训练要在可动范围内进行,并应注意保护。
第六章 步行训练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