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写作指导(4)

2019-04-01 19:26

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文学人物:刘兰芝)

⑩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向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历史人物:司马迁)

透点历史的隐私

历史的涛声已经远去了红襟翠袖、鼓角锋鸣。透过氤氲烟雾,历史的山月城郭、名士豪言壮语已经模糊在时间的尘埃之中。

如果那些沉睡在岁月怀抱中的古装美人,忧愁思妇,或是山村一角,公堂一景突然在语言的描述中活动起来:如果淹没的故事,风干的眼泪或是唐时风雨,宋朝梧桐突然鲜活地清晰起来;如果长生殿的誓言,李白的问月或是岳飞的长啸,项羽的悲叹突然在熟悉的空气中回响起来?

如果古人复活在今人的生活里。如果历史的往事交混在今人的情节里,如果那虚拟在发黄的文字里的关于人、鬼、神的形象有了新的续集。让我们伸手就可触摸那些留着长发穿着长衫的人物,看他们在我们眼皮底下,演绎着锁在时间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这是怎样动人的惊喜!

古典的美丽褪去时间的衣衫把精彩呈现。 透过文字,我们在偷窥历史。 一种慌乱,一种喜悦充满胸膛。

原来我们发现:文字是一架穿透时空的远望镜。

而诗歌呢?是古人用文字摄下的一张只有底片的照片。 所以我们只能在底片的艨胧中感受诗歌的轮廓和意境。 那些香花美草,夕阳飞燕,流水楼阁,红颜倩影,细雨梧桐,皓月疏梅??在含蓄简练的诗歌规则中,犹抱琵琶,半遮娇面,留下一个个朦胧的迷人的背影,痛着我们的神经。

突然一天,底片冲洗出来.那个令人痛苦的背影缓缓转过身来,冰雪般古典的笑意洋溢着温馨的启示??

一种大喜过望的惊奇,一种不知所措的兴奋让我们疯狂。 有多少古典的“照片”等待我们去冲洗? 有多少历史的“隐私”需要我们去透视?

所以做好那架文字的远望镜,看真实的历史风景;掌握好“冲洗”诗歌的技巧,清晰想象中的美丽,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想象和联想是最细腻的精密仪具,可以把历史和诗歌的“原子”重新排列,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意象,这就是文学的“纳米”技术,传统称之为“艺术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成篇

所有的文化底蕴材料都是一株开在子夜的向日葵,有着对光明的懂憬,却无

16

法见到阳光。如何把它们从历史的长夜移植到现实的土壤,让他们在暖风下自由追逐太阳的轨迹,灿烂成耀眼的彩虹,晕眩读者的眼睛,这需要底蕴成篇,让底蕴材料表达一定的主题。

文化底蕴成篇,我们可以先对优秀的文化底蕴类文章进行手术。所谓“脱壳”就是将一篇文章脱去语言的外壳,留下思维的内核。比如《菊花飘香的时节》,脱去语言的外壳后,留下的就是主题、结构(小标题)、片断、人物等作品的主要要素。优秀的文化底蕴类文章在成篇的时候,一般是综合运用文化底蕴材料,表达式为:名人+名事+名言+主题。主题是最重要的,一切文化底蕴材料都要围绕主题选择。

主题可从文章中体现,如《独上高楼》片断: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主题)。“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与你共醉明月。

主题可以在底蕴材料之后表达,如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脸面春秋》片断: 他放下大丈夫不受嗟来之食的尊严,寄食南昌亭长;他放不下士可杀不可辱的节操,匍匐无赖胯下;他放不下英雄好汉焉能怕死的豪情,大喊滕公乞命。冷嘲的利剑袭来,他泰然处之;鄙夷的眼神袭来,他泰然处之;恶毒的讥笑袭来,他泰然处之。为了猛志四海,为了大鹄千里,为了争锋中原,为了驰逐天下,他不灭的追求一如鸿鹄奔月。尊严诚可贵,气节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二者皆可抛。

韩信把脸面放在流芳百世的天平上,于是他的脸面在历史的丰碑里鲜活。(主题)

主题也可以表现在文章的论点里,或隐藏在整篇文章所叙述的故事里等等。总之,底蕴材料是为表达自己的主题服务的,所以文化底蕴成篇的关键是:文化底蕴材料+主题。

文化底蕴材料这株开在子夜的向日葵,在主题的太阳光下,终于呼吸鲜活的空气,开始展示由东向西追逐光明的轨迹。

文化底蕴材料是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依偎在主题的天空下,自由生长。

给作文写作提供一条路子

前面已讲过,他人的优秀文章可以根据自己主题的需要,转一个弯,变成自己的文章。

文化底蕴材料亦然。

对此我不再讲文学史既论据.只选择部分高考满分作文和学生习作及文学创作的转弯实例,来证明转弯理论的简易、实用、方便、、快捷的特点。

一、究竟谁抄谁

2003年海南高考满分作文《美丽的鸟》因抄袭《故事会》中《爱的误区》之嫌,被媒体炒作。我们来看看《美丽的鸟》与三篇原文的对比:

原文:

篇一: 《爱的误区》原文(284字): 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呵,猫大哥,千万别伤害我的孩子。”

17

“你的孩子长得怎样,这个你可得让我知道。” 猫头鹰自豪地说:“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 “知道了。”猫认真地答道,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

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手。最后,它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就放心地饱餐了一顿。

猫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猫头鹰。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 猫头鹰回来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还有几根猫的胡须。(《故事会>,2003年第1期,第24页)

篇二: 《老鹰和猫头鹰》

老鹰和猫头鹰停止了攻击,它们甚至互相拥抱以表示亲热的程度,并决定不再互相吞食彼此的孩子,一个用鸟中之王的信誉担保,一个则以枭族的诺言担保。

“你认得我的孩子吗?”猫头鹰问道。 “不。” “真糟糕!”猫头鹰叹息道,“我很为孩子们的性命牵挂,保住它们的命真靠运气了。因为你是百鸟之王,不会把小事记在心上,假如你遇到我的孩子,而又不认识它们,那它们的小命一准送掉。”

“你把它们的样子讲给我听听,”老鹰提议说,“要不然指给我瞅瞅也行。我向你保证,我不会伤害你的孩子。”

猫头鹰以未来母亲的身份说道:“我的小东西长得娇小动人,漂亮可爱。单说这些特点你就能轻易地辨认清楚。请记好了,千万别忘掉,要不然,死神就会到我家中,把死亡降临在它们头上。”

没多久,上帝把孩子赐给了猫头鹰。有天傍晚,猫头鹰离开家外出给孩子寻食,老鹰正巧看到一座塌了的房子的洞中,有几个长得怪模怪样的小东西,它们面目丑陋,神态阴郁,发出的叫声阴森森的。老鹰见状说:“这应该不会是我朋友的孩子,把它们作了晚餐吧!”鹰这家伙干这种事从来都是干净利索,这顿饭吃得真可口啊!

不一会儿,猫头鹰回家了。天啊,它看见自己的心肝吃得只剩下几个脚爪,伤心得昏了过去。它哭诉给大家听,并向神哀告,祈求严惩这丧心病狂的强盗。

这时有街坊对它讲:“你还是反省反省自己吧,人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漂亮可爱,比别人家的要好。谁让你在老鹰跟前把自己的孩子夸奖得像朵花一样?这与它们的本来面目相差太大,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嘛。”(《拉封丹寓言》古希腊·拉封丹著杨柳萧泰译第六章《老鹰和猫头鹰》)

篇三: 《猫头鹰和它的孩子》

猫到森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问道: “亲爱的猫,你到哪儿去啊?” “我去森林里捕鸟。”猫答道。

“啊,我的小花猫,你可千万别伤害我的小孩子!” “你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可得让我知道。” “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最美丽。” “知道啦!”猫自管自地去打猎了。它从一处矮树丛窜到另一处矮树丛,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鸟。直到第三处灌木丛里,它才看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于是,猫就把它们通通吞吃了。

小花猫美美地吃了一顿后,便回家了。路上,它又遇到那只猫头鹰。

18

“你没有伤害我的孩子吧?”

“哪里话!我只是吃了那些长得最丑的。” 猫头鹰回到家里,它只见到一只空空的鸟巢。(《外国寓言故事精选》,《猫头鹰和它的孩子》波兰寓言)

看完三篇文章,感觉他们的立意和主要故事情节都相同,究竟是谁抄谁的?不知道。仿佛整个文学史就是这样,区别在于自己的东西有多少。

用一句美丽的话表述为:用别人的思维点燃自己灵感的火花。

其实许多人类故事是有相通性的。比如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童话中有,古人的故事中有,现代的故事中也有。但并不因为童话和古人故事中已经存在,就不许现代版的相同故事出现。

如果这样生硬地来看文学的话,《西厢记》、《长生殿》都是抄袭作品。更进一步推理的话,所有文学作品都是抄袭生活。

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很荒诞? 再看《美丽的鸟》:

《最美丽的鸟》描述这样一则故事:猫头鹰生了一窝小鹰,需要一个保姆,便请多年未见面的亲戚猫来照看孩子。她告诉猫,她的孩子是鸟国里最美丽的鸟。猫在家待业多年,非常渴望这份工作,所以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了猫头鹰妈妈向他描述的小鹰相貌。当猫到林子里寻找小鹰时,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小鸟,但都不符合猫头鹰妈妈描述的小鹰形象。最后,他看到了一窝长得非常丑陋的小鸟,他们的长相和猫头鹰妈妈的描述风马牛不相及。于是,他美美地饱餐一顿后走了。当猫头鹰妈妈回家时,只发现一窝小鹰毛。

读者观点1:这篇文章很多文摘上都发表过,纯粹是依葫芦画瓢嘛!高考作文必须打假,勒令瞒天过海者补交版税!

读者观点2: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该学生能够把日常的学习应用到考试中是学以致用的体现,何况无论是文字还是结构上他并没有进行抄袭,而是把原来故事结合作文题进行归纳应用。评卷老师给满分的另外的原因还有其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文采方面,所以这不能说是抄袭,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指责这名学生。

教师观点:该生的作文虽确实引用了原文284字(作文中改写为211字)小故事的内核,但并不是完全照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如他把“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求他别伤害自己孩子”的情节,改为了“猫头鹰生了一窝小鹰,需要一个保姆,便请多年未见面的亲戚猫来照看”,这样在逻辑和内容上就比原文进了一步。——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确实很适合用来阐述“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这一主题。如此引用,有何不可?

从另一个角度讲,该文1 000多字,也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扩写与改造,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算不得抄袭。这类在文字量上大量改造的文章只能称之为借鉴,根据一线经验,借用情节、结构、思想、语言风格等文章内在的东西,不叫抄袭,抄袭主要体现在原文字的抄录上。 二、抄得太多是你的错

《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的原文与2004年高考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比较后发现,后者与前者非常相近,相同部分达95%。前者有24个自然段,后者有19个自然段。两篇文章标题只一字之差。两者有近20处不同,但不同之处字数相差不到50字。

这纯粹是对原文文字无节制的复制、粘贴与抄录。实在是不太美丽的错误。

19

三、“抄”得有水平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有人认为是抄袭苏中杰的《患者吴良知的就诊报告》(原载于2001年5月16日的《三湘都市报》,后转载于《杂文选刊》笫七期(2001年))。

两文有多大程度的相同,先看两文对比: 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姓名:吴诚信

性别:男亦可.女亦可

年龄: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职业:待定

确诊方法:中西结合 一、望诊

脸色:无甚大碍,就是不会脸红。即使是“落井下石”后,也是脸不变色。 眼睛:眼珠缺乏灵活性,只能侧视或者向“钱”看。目光狡黠。

鼻子:鼻头上翘,鼻孔变大,嗅觉间歇性失灵。只能闻官气、贵气,而不能闻民气、贫气。

舌头:发生变质,发音不准确,舌间形状有变为弹簧的趋势。说“谎话”发音清晰,说“真话”则发音含糊,吐字不清。 二、把脉

脉搏沉、快、促、紧、滑、涩??典型的吹牛皮后心悸、早搏导致的心脏衰竭的先兆。 三、透视

1.肝肺呈现出暗色,甚至变黑。

2.脊椎有弯曲迹象,病情表现为直不起腰。

四、血样采集

患者血色黑暗红色。血色分子结构多种多样,有“才”、有“貌”、有“钱”、有“思”,其中前三者居多,惟独缺“信”, “诚”细胞,血小板几乎没有。 五、基因鉴定

经过精密仪器测试,患者的基因已经发生异变。已不能显示系何族子孙。“信、义、忠”结构已被破坏。虽然基因测试确定不出系何族,但其行动都具有浓厚的封建小农意识。表现为见了五斗米就折腰(当然,脊椎已查明有问题),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挖人墙脚,落井下石。 六、治疗方法

1.换血:注入大量“人文”氧气,替换体内有害健康的“拜金主义”二氧化碳。

2。每天早晚一次扪心自问,模摸自己的良心在否。 3.阅读大量杂文,唤醒其诚信意识。

七、医生建议

此病例不是首次发现,十分具有代表性,望患者注意,切莫相互传染。 医生(签章) 原文:

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苏中杰) 患者姓名:吴良知 性别:男亦可,女亦可

20


高三作文写作指导(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软件工程专业和课程建设规划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