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5)

2019-04-09 23:47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唐元稹《遷廟議狀》:“中宗復辟中興,當爲百代不遷之廟。”《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魯迅《集外集·選本》:“《文選》的影響卻更大??五四運動時雖受奚落,得‘妖孽’之稱,現在卻又很有復辟的趨勢了。”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是一個帶有讚美意味的詞。《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鄭玄箋:“此勇力之士。”意思是說,祈父,我君王的武臣。這是一個崇高的稱呼。《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一直到唐代,爪牙還是一個褒義詞。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但與此同時,“爪牙”又引申為親信、黨羽,指供人驅使的人。這一意義發展到最後,“爪牙”就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唐元結《問進士》之一:“外以奉王命爲辭,內實理車甲,招賓客,樹爪牙。”現在指壞人的幫兇。《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爪

和牙是猛禽、猛獸的武器,比喻壞人的黨羽。”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既可指吉兆,也可指凶兆。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詞。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新華字典》注釋為“惡意的攻擊別人”,這顯然是帶有貶義色彩的詞,用來構成的“誹謗”“譭謗”等詞也是貶義的。通常給別人提意見是不能用這個字眼的。然而,在古代,它不帶貶義。例如:《左

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興政,聞君過則誹謗(普通百姓不能參與朝政,聽到國君有過錯就進行批評議論。”《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你不要當面說好話,背後又議論我)。這兩例中的“謗”都是批評議論的意思。與今天的“譭謗”、“誹謗”大不一樣,而且這種批評議論多屬下級臣民對上級,並且往往不是面對面,而是背後進行地批評或議論。如果我們掌握了古代“謗”的這些詞義特點,就能準確地理解原文。《戰國策·齊策》中“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在這裏,齊威王把“謗譏”、“面刺”和“上書諫”分別為三種情況。也證明“謗譏”是背後議論。所以說“聞於寡人之耳”的“謗譏”還能夠受“下賞”,這也證明該詞不是貶義。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③謠言:《搜神記》:“長安中謠言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謠言”指民間的歌謠諺語,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現在“謠言”指流傳的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並且具有貶義。

④下流:《報任安書》:“下流多謗議。”《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

眾毀所歸。”“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天則指品德惡劣,並且有明顯的貶義。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指責、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討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意思是说,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司馬遷《報任安書》:“而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私恨”即內心私下的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

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二人入於骨髓。”用“入骨髓”來形容“怨”的程度,可見“怨”在古代的詞義比今義要重得多了。《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③感激:古義是“有所感受而情緒激動”,還有“憤激”、“惱怒”之意。今義:感謝。《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呂延濟注:“感三顧之重,內激於心。”《太平廣記》卷292引《異苑》:“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


古今词义的异同(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四川大学软件工程选择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