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富:現代漢語中這是一對反義詞,而在古代漢語中“富”和“貧”是反義詞。《論語·學而篇》中講孔子要求人們“貧而樂,富而好禮”。“窮”的意思是倒楣,沒有出路,它和“達”是反義詞。“達”表示顯貴,得志。所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不得志的時候,要把自己管好,得志的時候要把社會搞好。
還要注意的是,詞義之間時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往往此消彼長。比如:
①涕泗淚:先秦把眼淚叫涕,把鼻涕叫泗或洟,《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禮記·檀弓上》:“將軍文子之喪,既除喪,而後越人來弔。主人深衣練冠,待於廟垂涕洟。”陸德明釋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說文》中沒有“淚”字,儘管《戰國策》中已經有了“淚”字,但“淚”的廣泛使用時較晚的事。有了“淚”,便把“涕”擠走了。“涕”轉而來指鼻涕,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結果,“涕”又把“泗”擠走了。不過,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②稍少:秦漢時期“稍”常用來表示漸漸、逐漸的意思,而不表示“稍
微”的意思。《史記·魏公子列傳》:“其後秦稍蠶食魏。”意思是說,秦逐漸蠶食魏國的土地,而不是稍微侵佔魏國土地。《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稍奪意思是逐漸剝奪。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時,常用“少”。《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太后之色少解”,少解,指趙太后的怒容略微寬解。蘇軾《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少焉,指略微過了一會。後來,表示略微的意思用“稍”字,表示逐漸的意思則用“漸”字。“漸”在先秦讀jiān,指浸染、慢慢地流,是動詞。後來虛化為副詞,表示逐漸、慢慢地。《漢書·李廣利傳》:“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漸輕,逐漸輕視。
6、社會發展對詞義發展的影響。
對於某些詞義的變化,需要結合一定的社會歷史去分析,才能得到更好的說明。比如“廟”,在先秦漢語中“廟”是指奉祀祖先的地方,東漢產生了道教,又從印度輸入了佛教,這時“廟”又指供奉神佛的地方。由於社會的發展變化,“廟”的詞義擴大了。
--------------------------------------------------------------------------------
【[1]】(法)房德里邪斯《語言》(商務印書館1992-224頁):詞的意義變化有時可以分成三個主要的類型:縮小、擴大、轉移。意義由一般變特殊就是縮小;反之,意義由特殊變一般就是擴大。兩個意義如果在範圍上彼此相等或雖有差別而無關緊要,它們由於接近而從一個意義變成另一個意義,這就是轉移。不消說,擴大和轉移往往是由轉移引起的。
【[2]】 《古代笑語》:“一塾師,令生自讀《論語》,自睡,一生搖醒問:‘宰予晝寢’之義,言:“即使宰了我,我也要在白天睡大覺。”言畢,又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