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与此同时,还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1年7月
[2]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1年九月
[4]张兰英,新课程之下的作业创新[J],素质教育(教师读本),2004年5月
[5]changkun,浅谈优化作业批改的方法[A],高语,当代教育界论文大观[C],
学苑出版社,2001年3月
[6]胡晓杨,课改,应如何改作业[J],教学案例,2004年第4期(总第10期) [7]聂先荣,作业批改的新意与作用[J],安徽教育,1996年第4期(总第232
期)
[8]吴伟,浅谈中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Z], 2004年10月
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策略 景润小学 谢继男
摘要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的批阅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作者主要以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策略为中心内容展开研究。首先是从新课改对从教师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传统数学作业批改的弊端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批改观念的转变;其次对批改小学生数学作业的策略展开论述,分析了作业布置的多种方式、作业批改的要求、方法,最后对如何写评语进行了论述。目的是能够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完成作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评语的运用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爱,从评价中看到希望,提高学习兴趣。总之,本文较为深入的分析了应该如何批改小学生的数学作业,使作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实际作用,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 批改;作业;策略;小学数学
一 绪论
(一) 引言
数学作业是复习巩固数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批改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在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批改作业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而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一项融知识、能力于一体的科学性工作,具有极强的技巧性。精心设计富有弹性的作业,适当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了解,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巩固掌握的教学效果。批改作业的方法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后批改作业;学生上课机械地听,下课忙碌地做作业。学生天天做作业,老师天天批改作业,教师花费在批改作业的时间过多了,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应付老师“批改”,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草草了事,一大部分学生出现了抄袭、问答案或叫人代替做作业等不良现象,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批改量多,教师批改作业常常只能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匆匆代过,学生由这些符号就能知道哪道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信息,找同学或同桌抄答案应付了事。
(二)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策略研究现状
“全收全改”是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知己知彼,备好下面的课。学生接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心里有种踏实感,觉得这次作业已被教师认可,从而期待着去完成下次作业。但是,“全收全改”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时间势必要减少。再者,“全收全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不少人只是打“√”或“×”而已。这样学生只知道题的对错,而对错题的原因很难弄明白,从而失去了做作业应起的作用。为了克服不足,“全收半改”的方法近年来被不少教师采用。它是按学生的座位次序,以列为单位编号,单数放在一起记为A组,双数记为B组,每次批改非A即B,轮流进行,同桌两人中每次必改一人。“全收半改”,可以减轻作业的批改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时,教师不仅检查答案的对错,而且还要审查做题的思路、推导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做题方法是否对,还要看其方法是否好、是否巧。对于只收不改的一半作业,教师在批“阅”时要建立学生作业档案,认真登记学生做题情况。然后,由同桌参照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不仅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减少了,而且使批改作业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近两年,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在一些地方被陆续采用。具体做法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把前后桌四人作为一组,选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在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后,组长负责取组内一人的作业为“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然后进行自批和互查。这样做,学生成为批改作业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因为每组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新颖的解法都要及时反映给教师,由教师做及时的总结与处理。
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可以不同程度地把教师从学生作业堆中解脱出来,保证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备课,同时又能使学生由单纯地做作业的被动状态变为积极参与作业批改的主动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批改学生作业不能用简单几个勾或叉来完成过程,必须有耐心、讲方法,对学生作业中答得好的方面或有创意的地方,应用特殊记号或语言文字给予鼓励,而对作业出现的错误也应在其下面划上线,或提出错在哪个知识点、语言点,
让他们对教师的批改结果感兴趣,督促他们养成自觉做好作业的习惯。教师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去关爱他们,发掘其闪光点,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消除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灵。对他们的作业切忌用几个大叉来敷衍了事,应该多用像“Good! Great! Wonderful! You can do better!” 等鼓励语言,这样就能够把最普通、最平常的批改作业的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无声的心灵交流过程,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批改作业时,更应根据学情、作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可以采用让学生相互交换检查、全班校正的方法;对星期五布置的作业、预习等家庭作业,则可以采用家长检查签字、教师复核的方式;而对主观性较强的练习教师要逐句批改,并在备课本上写下批改后记。以便上课有重点地讲解,对症下药。对个别同学出现的典型错误也要因材施教。 总之,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意的过程,需要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够把学生的作业批透,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 新课改对教师批改小学生数学作业的影响
(一) 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的弊端
传统数学作业是“教”的强化:从内容上看,传统作业封闭僵化,脱离实际,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多少显得方法单一、机械。而传统数学作业的典型代表的就是“题海”作业,那么这成为加给师生共同的“课外”压力。或许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最终祸根吧。从目的上看,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创造能力冷落一旁。这样的侧重点的建立,势必导致我们对数学作业批改越来越强调其作业本身的客观性,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轻视人的主观思想和能力,也更谈不上师生的真情互动。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业的本来意义。从批改方式看,传统数学作业的批改大都是对作业的“全批全改”,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作业内容的特殊性。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时代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传统数学作业的批改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必将暴露无疑。
1 负担过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题海”作业作为典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学生被动而困于“题海”往往只是被迫的顺应。这种大量的重复机械性作业与课改所要求的学生“个性发展”是相背离的。换个角度来讲,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完成作业批改就是应尽的职责,学生困于“做”,教师自然就困于“批”。自然也就迫使教师花去大量的时间去批改作业,而对于自身的修行、教改的实行又有怎样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呢?
2 流于形式
有不少学校学生作业本上的批语只有“√”或者“×”,外注批阅时间仅此而已。学生看到“×”也不知到底错在哪里,以及出错的原因。学生也很少改错,从而作业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作业的批改也失去了应起的作用。
3 忽视个性
教师一般只是就作业中共性问题点出来讲评。我了解到有的学校除了个别老师之外,基本上没有人对作业中的个性问题做很好的解决。而这样不仅对于错误的个性作业没有很好的指明纠正,对那些即使做对的作业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如此一如既往,我们将无法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新课程下“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将何从谈起。
4 周期过长
作业很大意义上是对前一次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批改往往只是教师的一个手段。这就要求能在最短的往返时间里作出作业反馈。但传统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业批改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批改作业观念的转变
1 数学作业的功能 (1)巩固与延伸功能 一般地说,各种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讲授,而不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是不可能得到消化和巩固的,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所认识的作业的巩固功能。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只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的内容,不可以面面俱到。更何况我们一直是主张精讲,这样,就必然要通过练习来达到延伸、拓宽、深化知识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培养与发展功能
现代教学愈来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比如意志力的培养,通常,作业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甚至是克服相当大的困难,才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意志力就会相应得到培养。至于作业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则更为明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习取得成果,唤起学习的兴趣;也可能由于克服学习困难,从成功中品尝到学习的欢乐,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因为,作业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自我劳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是在作业过程中实现的。
(3)反馈与交流功能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除课堂中通过提问得到及时反馈外,更多地是通过课内外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馈的。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