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环境景观保护方案 - 图文(3)

2019-04-23 08:09

五、分析

1.路线构成分析

本项目的公路路线由一般路面、桥梁和隧道三种类型构成,这三种类型对于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桥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景观视觉构成内容的增加导致水景的人为割断,而一般路面对于景观的影响则为林相的破坏、非生态景观面域的裸露等,两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均较大。而隧道带来的负面影响则相对较小,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隧道口附近。

本次规划将上述公路线形共分为15的路段,其中一般路面6段、桥梁5段、隧道4段。具体见下图。这是本次环境景观保护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即“路线一次分段”。

路线基本构成(路线一次分段)

9

2.地形地貌分析

本项目位于浙西低山丘陵区,属白际山脉南麓余延部分。地形总体山势陡峻,坡脚平缓,呈锥形,沟谷深切,一般呈“V”字形,局部呈“U”字形。地形坡度200~600,区内植被茂盛,以松、竹、灌木为主。河谷阶地地势较平坦,地面海拔高程一般为100~130米,由山坡坡脚向河谷微倾斜。

路线穿越低山丘陵地貌,地貌类型简单,主要有低山、丘陵、河流阶地和新安江水库,可分为低山丘陵、山间沟谷及河谷阶地和新安江水库四大区,简述如下:(1)区内低山丘陵,相对高度一般都小于100米,地形坡度多为15°~30°。山坡较陡,坡角多在40°~70°之间。沟谷切割较剧烈,多呈“V”字形。丘陵区基岩大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土覆盖,植被发育。(2)山间沟谷区。主要分布于山坡脚,有暂时性水流形成,规模较小,多为小型坡洪积裙、扇,发育少量小冲沟。主要由含角砾、碎石亚粘土、含粘性土碎石组成,向河谷阶地区微倾,一般坡度5°~10°。(3)河谷阶地区。分布于河流溪沟两岸,呈条带状分布,由第四纪冲洪积砾卵、漂石及砂性土组成,地势由山麓向河谷微倾,坡度一般小于3°。(4)新安江水库区。千岛湖-新安江水库,库区汇水面积1044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5平方公里,新安江水库(黄海高程)常水位在95~105米,历年最高为107.76米,历年最低水位82米。小溪河流广布,水量随季节变化,水流主要汇聚与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水下地形一般为山间沟谷,平原地貌,平均水深30.4米,水位落差很大,最深处达100米;水下地层上部为冲洪积地层,下部东部区以泥质灰岩、钙质泥岩为主、中西部以泥质粉砂岩为主。

根据地形地貌分析,可根据路经地貌类型的不同进一步将上述一般路面划分为滨水岸线段和谷间段(包括开山所形成沟谷),即“路线二次分段”,详见下图。因此,最终将路段类型划分为下述四种类型,以作为环境景观保护实施措施的四种不同对象:

——滨水岸线段。主要为一侧滨水、一侧临山,保护内容不尽包括临山侧的护坡,还包括滨水侧的驳岸,此外,滨水侧多正对核心景区,因此还包括视线遮挡和破碎等处理方法。

——桥梁段。包括上述5处桥梁,根据不同的区位要求提出进行不同的桥型选择和桥梁平面和剖面的景观处理。

——隧道段。主要集中在隧道口的环境景观保护。

——谷间段。谷间段多被两侧山体遮挡,因此保护内容主要为两侧护坡的生态化处理和景观改造。

10

基于地形地貌的路线分段(路线二次分段)

3.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是以千岛湖核心景区为视线出发点,通过ArcGIS视域分析模块,明确划定本公路走线中处于景观主照面内的具体路段。在上述二次分段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确定的景观保护的重点路段(景观主照面),以提出相应的更为严格的景观保护措施。

由于千岛湖核心景区内多以游船组织旅游线路,因此位于本工程西侧的绝大部分水域均能成为视线出发点,本次规划以下图中两个黄色线段模拟视线出发的区域,基本能涵盖整个核心景区。分析结果显示,景观主照面主要集中在北段(滨水路段)和中段(桥梁段),详见下图。

对于途径景观主照面的路段,在一般性生态处理(如生态护坡、生态驳岸等)之外,应采用视觉碎化等技术使该部分路段尽量淡出景区内各视点的视觉景框,从观景视觉的角度去减少其对景区整体景观质量的负面影响。

11

核心景区视域分析

景观主照面内路段

12

4.时空拟合分析

所谓“时空拟合分析”就是通过场地内现状公路的现状发育情况分析,为环境景观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进一步形成可实施和可操作的环境景观培育模式。

区内现状主要公路为1998年建成环湖公路,经过近十年的场地发育,从总体上来讲,公路沿线的环境景观水平尚可,沿路和滨水绿化生长较好,对于景区环境和景观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很好的缓解,现状情况详见下图。

从现状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值得本次规划予以重视:(1)临山一侧护坡的生态改造需加强。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当时缺少相应的生态护坡技术处理,经过近十年的发育,原有劈山形成的裸露护坡在自然演进过程中未得到改善,而且由于风化等原因,裸露情况趋于严重;(2)滨水一侧的驳岸应避免简单的石料堆砌和一级驳岸处理。石质驳岸在工程安全上虽具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粗暴的景观隔断使滨水500米范围内均产生显著的视觉负面效应,对于景观质量的影响较大。

现状公路

5.环境要素分析

环境要素分析主要是在分析现状场地内的生态要素分布情况,以此作为生态改造和修复的基础生境,确保环境景观保护措施具有更好的场地适应能力,并通过景观保护措施的合理安排使公路建成后能尽快融入区内生态环境,以更快、更好的达到环境和景观保护目的。

通过现场踏堪发现,沿线植被主要为松林和部分草本植物,林相组成相对单一,林相改造潜力较大。而地面草本植物的耐水性均较差,从而导致驳岸裸露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在本项目的环境景观保护措施中,通过林相改造和草本植物引入可对公路沿线的环境景观形成较为明显的改善。

13


某公路环境景观保护方案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