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限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较小(<25%)时,应采用t检验(见附录B)的方法进行评价;当低于检测限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较大(≥25%)时,应采用逐个对比法进行评价。
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 8.2.1修复(防控)系统关闭条件
经监测与评价,地下水修复(防控)工程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可关闭修复(防控)系统:
(1)修复(防控)效果达到验收标准;
(2)从技术或经济上考虑,继续修复(防控)可行性不大时,即使修复(防控)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环境主管部门可依据场地具体情况,要求关闭系统;
(3)当自然衰减监测系统、污染羽流监测系统分别满足8.2.2和8.2.3所述条件时,可关闭系统。
修复(防控)系统关闭前,需报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环境主管部门根据修复(防控)工程运行情况,判定是否关闭系统。
8.2.2自然衰减系统
若监测结果表明,自然衰减技术能够完全实现修复(防控)目标,可通过系统的长期监测及其他污染控制手段,确保自然衰减达到修复目标。当达到修复目标后,修复系统还需继续运行一段时间,直至地下水质稳定达标后关闭。
根据污染物分布状况、污染物本身特性及场地环境条件,通过测定以下指标进行自然衰减系统的效果评估:
a)污染物总量,包括自由相、残留相和溶解相; b)地下水溶解氧、硝酸盐、二价铁离子、硫酸盐、甲烷等
33
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等;
c)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特性;
d)地下水动力学条件(流向、流速、水位); e)其它必要的数据资料。 8.2.3污染羽流监测系统
根据地下水监测结果,辅以数学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羽流的变化趋势。当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污染羽流监测:
(1)污染羽流本身满足不需要监测的条件,具体条件如下: a)污染羽流最终排泄到地表水体,地表水体具有足够的环境容量,不会对鱼类、野生动植物资源、环境及公众健康造成风险;
b)通过污染物转化归宿分析及建立迁移模型,论证敏感受体可接受性,结果表明污染羽流对敏感受体的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2)当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实施另一种修复(防控)策略: a)现场数据表明敏感受体可能受到威胁; b)先前未识别的敏感受体正在受到威胁;
c)污染物降解产物比原污染物具有更高的迁移特性和更大的危险性。
8.2.4修复(防控)系统的关闭和后续监控
项目负责人在关闭系统前,需向环境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经批准后方能实行。修复(防控)系统关闭后,仍然需要对工程化控制或制度化控制系统进行监控,或实施额外的地下水监测计划来跟踪污染羽流。
34
8.3场地清理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完成后,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对修复(防控)系统进行清理。
(1)场地修复(防控)系统已关闭; (2)制度化控制或工程化控制不再继续实施。 8.4场地恢复
除非经过当地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同意,否则应将修复(防控)工程区域尽可能恢复到工程实施前的状态,如地形、水文、植被等。
恢复时应考虑:
(1)用于场地地形恢复的填充材料应满足场地修复(防控)后的环境标准,不含放射性废物或固体废物。填充材料的质量报告(包括采样、分析和检测报告)应一并提交当地环境主管部门;
(2)未被污染的土壤应回填到场地原来位置或进行合理处置。
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完成后,应撰写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报环境主管部门备案。修复(防控)评估报告大纲见附录D。
3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表A.1 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环境风险 技术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阻隔技术 优点 缺点/适用性 发展历程 技术联用 效率 时间 治理成本 费用低于其他技术;不产生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干扰小 适用于污染程度较低、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较强的区域;实施前需要详细评估地下水自然衰减能力,后期需要较长监测时间 90年代开始应用,目前应用较为普遍 可与多种原位处理技术联用 低到中 较长 低 低 泥浆墙施工相对简单,使用的泥浆及回填材料也较为普遍,可有效将污染物阻隔在特定区域中 抽出处理技术 适用范围广;对于污染范围大、污染羽埋藏深的污染场地治理具有优势;系统运行初期的污染物去除率较高;设备简单易于安装 泥浆墙深度受一定限制,泥浆墙底部须进入到低渗透性土层(比如粘土)足够深度,一般情况下需要与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联用;效果受地下水中酸碱组分、污染物类型、活性、分布、墙体的深度、长度和宽度、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 一般仅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含水层;修复周期较长;对修复区干扰大;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浪费;非水相液体难以清除干净;若不去除污染源,停止抽水时,拖尾和反弹现象严重;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和系统维护 80年代开始应用 可与抽出处理技术联用 较高,可以有效阻隔地下水污染 较长 低到中 低 80年代开始应用,属于应用最广泛、成熟度最高的技术之一,但目前应用已大幅下降,主要作为污染羽水力控制手段 可与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空气喷射技术、原位热处理技术联用 初期效果较好,后期较差 数年到数十年 初期投资中等,但运行周期长且总运行成本较高 低 36
技术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 地下水曝气技术 自由产品回收 环境风险 优点 缺点/适用性 发展历程 技术联用 效率 时间 治理成本 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区域的治理;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较低 地下水环境需适宜所需微生物的生长,在非均质性介质中难以覆盖整个污染区 9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 可与地下水曝气、抽出处理技术等联用 适合条件下较高 数年到数十年 中到高 中 施工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不破坏地质结构,生态风险小 效果受地下水埋深、环境因素、污染物性质和浓度影响;修复周期较长;需考虑植物的后续处理 实际应用较少 低 数年到数十年 低到中 低 对于非挥发性的污染物不适用;不80年代中期开始应对修复场地干扰小;设备适合在低渗透率或高黏土含量的用,90年代迅速发简单,安装方便;修复(防地区使用;不能应用于承压含水层展。在1982~1999控)效率高,治理时间短;的污染物治理;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年美国地下水污染运行和维护费用较低 地下水中污染羽迁移;蒸气可能会“超级基金”治理项迁移和释放到地表,造成二次污染 目中占51% 可在短时间内去除非水相液体中大量污染物,从而加快地下水修复(防控)效率 受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限制,特定情况下需与表面活性剂联用以提高回收效率;残留污染物需要进一步处理; DNAPL的回收较为困难 通常与土壤气体抽提技术联用 较高 数月到数年 中 较高 通常与土壤气体抽提、双相抽提、或微生物修复技术联用 一般 数月到数年 中 中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