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2)

2020-04-16 13:21

1388户,占全年计划(2400户)的57.8%,总投资1.2亿元。

4、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大力实施“防、治、用、保、控”的治污策略,以迎淮、创模为契机,不断加强河流断面水质监管,加快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对河流水质、企业排放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实现100%,沂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沭河、白马河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以上,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2010年我县的污染物排放总量COD削减完成100%,二氧化硫削减100.3%。

5、环境整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逐步扩大五化建设达标覆盖面,目前全县80%的村居完成了五化达标建设。农村社区“三上两处理”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完成“三上”工程建设的城市社区11个,农村社区5个,建设垃圾中转站18个,有4个社区的小型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完成。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县里补一块、乡镇拿一块、村户担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保洁公司、保洁合作社、保洁协会和个人承包等形式来实现环卫保洁的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目前,乡镇驻地部分村发展保洁公司23个,完成工商注册的17个,专业保洁人员800余人,拥有叉车、铲车、三轮车等垃圾清运车辆600余台。各乡镇建立城管执法中队,落实人员编制、办公场所、执法车辆,目前乡镇共有管理人员117人、协管员39人、城管局派出执法人员6人。

6、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去年以来,我县投资1.68亿元,完成路桥、站点、园区、社区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9个。其中,路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700余万元,改建花马路、曹李路等道路工程项目16个60余公里,建设重坊沂河大桥及县乡道路中桥5座1070延米;投资60万元修补黄山武河桥面;投资76万元,挖补庙泉路、苍郯线破损路段20公里;投资650万元的红花老沭河大桥下部机构已基本完工;投资4000万元的庙泉路升级改造工程正在积极进行施工。

(四)群众工作方面。

1、合理解决群众诉求,信访总量稳步下降。我县牢牢把握“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这条主线,坚持以五项机制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夯实群众工作基层基础,认真解决群众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2010年1—11月份,我县信访部门共受理来县以上信访总量950(件)起,同比下降24.2%。全县信访总量、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来信总量、联名信、重复信达到“七个下降”。2010年12月份至2011年5月份,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36件(起),比去年同期447件(起)下降24.8%。尤其是在各级“两会”等敏感时段,没有发生去省进京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和丢丑滋事事件,实现了“信升访降”的良好态势。

2、便民服务热线顺利开通运行。我县以建设政府服务热线

为切入点,整合便民电话和社会资源,设立全县统一的服务号码“12345”,形成制度完善、运行严谨的便民服务体系。2011年7月1日,县便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1个号码、20个接听坐席、24小时全天候运行,与15个乡镇、62个单位实现诉求转接,通过电话、邮件、短信等渠道集中受理群众诉求,及时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便民服务热线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3、“行风热线”受到群众一致好评。“**行风热线”节目由县政府纠风办和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2010年及今年上半年,成功播出了302期节目,共接听热线电话1068个,其中咨询1037个,投诉27个,建议4个,“一把手”上线率80.5%。“行风热线”及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促使部门和单位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效能。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我县公安机关精心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防范“两抢一盗”犯罪大会战、打黑恶反盗窃专项行动、社会治安集中整治等一系列严打整治工作,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93起,查处治安案件311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649人。2011年以来,集中组织开展了“打黑恶、反盗抢”安民行动、打击整治“四车”犯罪专项行动、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社会治安集中整治等一系列严打整治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950余起,查处治安案件165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4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改善民生。一是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坚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项目入手,整合资源,重点推进。2010年以来,共实施各项民生项目87个,总投入达到6.3亿元,城乡道路、农村自来水、敬老院建设、文体卫设施建设及设备更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加快了民生改善步伐。在此基础上,每年县委、县政府都确定10个以上民生工程,明确完成目标,公开承诺完成时限,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把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力。近年来,我县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加快了民生改善步伐。及时调整完善社会保险有关政策,解决了多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等应保未保人员、断保人员的参保续保难题。加大就业援助力度。2010年以来发放各类补助和救助资金470万元。积极开展援企稳岗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认定困难企业10家,发放社保补贴407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763个。提高低保标准,城市和农村低保分别提高到260元/月和1400元/年。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在给予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大病救助。2010年以来共拨出专款210万元,对城乡1495名病困群众实施大病救助。扎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的落实。2010年共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保障经费5789.3万元,发放各类教育补助和救助金228.5万元。三是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手段。创新镇村卫生保洁模式,

创建了“**模式”,按照“面向社会、公开透明、严格把关、低价高效”的原则,将保洁权推向市场、公开竞标。同时,鼓励引导村居采取保洁合作社、保洁协会、责任承包等多种形式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各乡镇共聘用保洁公司46个,其中完成注册登记23个,成立保洁合作社、保洁协会267个。采取“社会投资建设、政府出资租赁、公安管理使用”的运作模式,强力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投资1100万余元在全县布建监控网,各派出所全部建立相应的监控中心,共安装监控探头406个,实现了对全县重点要害部位、城区和乡镇政府驻地重要路口、出入**主干道的主要路口和部分治安复杂场所的动态监控全覆盖。同时,积极加强“天网”与“平安校园监控网”、“数字城管”监控系统资源的整合,实现“三网”并网运行,扩大“天网”覆盖范围,提高打击防范效能。

(二)多方投入保障民生。通过财政优先安排、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充分激活民间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保障功能、放大效应。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公共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新增财力优先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确保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同步增长。2010年以来,全县各级财政民生投入达10.7亿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68.9%。2011年1-6月份,全县医疗卫生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增长315.1%、69.1%、94.1%和47.8%,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在城

10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公安消防部队事故防范细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