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突出小城镇特色,提升建设水平。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优先用于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增强小城镇集聚吸纳能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全面快速发展。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拓宽筹资渠道,探索完善联户担保、集体房地产抵押贷款机制,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紧张问题,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深入开展。加强督促指导,在资金、物料、技术等方面适当帮扶,免费提供设计图纸,提供咨询服务,充分调动乡镇、村街的积极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新建农房质量安全;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确保专项资金运行不出问题。实施 “三上”工程,在推进农房建设改造的同时,强化配套设施完善,加快“三上”工程建设。对前两年已建和在建社区设施配套情况进行“回头看”,对社区“三上”方案进行论证、细化和完善,力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四是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按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规划要求,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县乡两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村级环境整治的支持力度,使投入与市场化运作所需资金一致或基本一致。积极开展农村环卫有偿服务试行工作,制订村级环卫管理收费标准,合理收取和使用费用,
16
开辟村级环卫管理的经费来源。通过村规民约、卫生保洁公约、门前“五包”责任制、保洁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实现有效管理。同时,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将环卫工作纳入对各村和村干部的绩效评估范围,与评先评优、报酬补助等挂钩,实现村级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全覆盖。
(四)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夯实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
一是建好信访平台,协调群众利益矛盾。加强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12345”服务热线、行政审批中心建设;配强配齐县乡群众工作队伍,定期举行信访工作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扎实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结合机关干部“十个必访”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下访,领导班子成员主动开门接访,把绝大数问题发现在源头,解决在苗头,稳控在基层,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疑难问题不出县。
二是提高保障能力,维护群众利益关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积极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打造一批优质财源隆起带和增长点,不断培植壮大财源。继续加强与上级沟通对接,争取上级的理解支持,给予倾斜照顾,提高民生惠农政策的补助比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转移支付补助,进一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集聚更多财力用于民生支出,促进民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对各项民生惠农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追踪问效,坚决
17
遏制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群众幸福感。把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好“12345”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纠风办组织协调、部门主动参加、新闻媒体具体运作、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与“行风热线”、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联动和对接,切实将服务百姓、为民便民工作落在实处,真正使“12345”便民服务热线真正“响”起来、“热”起来。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集中进行新一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体系。严格规范收费管理,推进统一收费和“一费制”,由企业定时定点、按收费项目和标准到政务大厅集中缴纳,杜绝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现象的发生。努力促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通过建立专家库,规范管理评标专家,完善代理机构管理办法,实行准入制等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阳光运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相结合,实现“三公开”工作合力,大力推进基层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扩大公开的范围,规范公开目录和指南,为基层群众提供便利高效服务。在采取公开栏、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公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和有线电视视频点播等新渠道、新载体进行政务公开。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