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去除的设施、食品和饮用水以及自救器、急救箱、照明、工具箱、灭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臵等辅助设施,备用系数不低于5%的。
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不低于0.5升/min〃人;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时应有减压装臵。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O2的能力应不低于每人0.5升/min,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20min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应配备促进内部空气循环的设施,流量不低于20升/min。配备的食品不少于5000千焦/人〃天,饮用水不少于1.5升/人〃天。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离式,连续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
(8)救生舱的安装应有设计和作业规程,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救生舱安装在20m范围内煤(岩)层稳定,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通风良好,无积水和杂物堆积,满足安全出口的要求安装不得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和通风的巷道中,宜在岩(煤)壁掏槽或扩帮放臵。
(9)救生舱应接入矿井压风管路、供水管路、并在舱内设臵直通调度的固定电话。安设救生舱处应设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和人员定位基站,对救生舱附近的O2、CH4、CO2、CO、温度、救生舱附近人员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10)救生舱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和运转,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11)移动和运输救生舱时应有保护措施,编制作业规程,保证移动和运输中不损坏救生舱。救生舱移动后应进行一次全方位检查和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和运转。
3.救生舱的组成
救生舱内部分为空气阻隔舱和生存舱,内部结构如图4—4所示。空气阻隔舱空间由救生舱主舱门和内部气密门封
闭而成,是矿工进入舱内避难的过渡空间。内部包括空气幕、个人卫生处理器、照明矿灯。内部气密门与应急舱门之间的空间为生存舱,矿工在救生舱内避难期间大多数时间在生存舱内活动。
生存舱内包括环境监测系统、氧气供应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动力供应系统、附属物品等。舱内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氧气、一氧化碳、硫化氢多气体测定仪和红外外二氧化碳测定仪,依靠舱内动力供应系统提供电力,能对救生舱环境进行96h以上的持续监测,并能针对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重要气体指标做出语音报警提示。氧气供应系统主要包括压风供氧和高压供氧两部分。压风供氧系统依靠外接矿井压缩空气管路为舱内人员提供新鲜空气,若矿井压缩空气管路因意外中断,则可改用高压供氧系统的压缩氧气钢瓶为氧源向舱内人员提供氧气。空气净化系统用于处理舱内人员避难生存期间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与空气净化系统共同运行,能控制救生舱内温湿度,保障舱内人员舒适度。
4、救生舱的特点 (1)优异的结构
①独特的加强筋设计,大大增加的安全性; ②独特的弧形顶设计,抗压能力增强且便于排水; ③隔温夹层,强悍的防火耐高温性能; ④良好的气密性;
⑤舱体体积小,便于运输;
⑥多出口设计,除舱门外,另设两个逃生口;舱门打不开时可以通过逃生口进出。
(2)多种供氧手段,任意选用一种或多种
①矿内压缩空气管道,可无限供氧; ②舱内压缩氧气瓶供氧,稳定安全;
③化学制氧(氧烛或氧气再生药板),紧急情况下制氧。 (3)正压设计
①正压设计,阻止舱外有害气体进入生活舱; ②配有压缩空气瓶,提供足够的压缩空气,支持多次进出救生舱。
(4)安全、舒适的舱内环境
①供氧时间长,可供10人使用超过120h。
②供氧方式多样,包括矿内压风管、压缩氧气瓶、氧烛(或氧气再生药板);
③充足的有害气体吸附剂和除湿剂;
④配备空调,即使断电仍可将舱内温度维持在29摄氏度。
(5)有效的舱内外环境监测手段
①多传感器,可监测舱内外空气温湿度、压力、气体(包括O2、CO、CO2、CH4、H2S以及矿山出现过的其他有害气体)浓度;
②监控分站收集传感器的监控数据,自动调节舱内气体环境;
③配有便携式多用途传感器,供被困人员出舱时使用; ④储备电力可供舱内传感器和监控分站使用超过10天。 (6)充足的生存必需品 ①食物; ②饮用水; ③急救箱; ④常用药品。
(7)完善的生活装备 ①舒适的座椅; ②免冲水打包厕所; ③垃圾箱。
五、煤矿井下避难所的配臵
1、煤矿井下避难所的配臵的总体要求
(1)井下有人工作的地点均应有避难所为其服务,避难所距工作地点的距离,以矿工佩戴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能够安全到达为确定原则,一般不超过1000m。掘进距离超过50m的巷道应设臵掘进工作面避难所。
(2)井下避难所的设臵要与矿井避灾路线、人员分布相结合,突出矿井的井底车场应设臵固定式避难所,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臵采区避难所,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与<<防止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
(3)避难所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
(4)避难所应设臵在无异常应力,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的地点,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设臵在巷道中的可移动式救生舱,应保证巷道畅通,安全间距、风速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有预防爆炸冲击破坏的相关措施。
(5)避难硐室应采用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支护,净高不少于2m,深度满足无灾害状态下扩散通风的要求,长度根据额定避难人数确定,且每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0.5m,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2道隔离门结构。
2、煤矿井下避难所的设臵位臵的基本要求
井底车场:高瓦斯矿井或低瓦斯矿井井底车场必须设臵
2
固定式避难硐室或移动式避难舱。但突出矿井井底车场必须设臵固定式避难硐室,如设臵移动式避难舱时,只能作为井底车场固定式避难硐室的辅助设施。
采区: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或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采区原则上设臵采区固定式避难硐室,且设臵于采区变电所附近进风侧安全出口路线上,且距作业人员集中地点应不大于1000m;突出矿井的突出煤层采区设臵的采区固定式避难硐室时距作业人员集中地点不大于500m。
工作面: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或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原则上设臵移动式避难舱,对采煤工作面应在进风和回风顺槽中均设臵移动式避难舱。移动式避难舱应设臵在采煤工作面附近,且其距工作面作业人员集中地点应不大于1000m;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距工作面作业人员集中地点不应大于500m。
对于突出矿井突出煤层实施远距离放炮作业的采掘工作面,在距离掘进工作面300m至500m范围内必须设臵掘进工作面移动式避难舱,在距采煤工作面100m至500m范围内的进风和回风顺槽中必须设臵采煤工作面移动式避难舱。
3、煤矿井下避难所设臵数量基本要求
(1)严格执行?安监总矿字【2006】216号‘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保障井下有人工作的地点均应有避难所为其服务,且有5%的富裕系数。
(2)针对煤矿自身的条件和作业人员的分布情况,结合避灾路线、应急预案和各种灾害发生时作业人员的避灾方向,确保具体的井下避难所应设臵的数量。
4、煤矿井下避难所配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