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人们之所以会形成人生观,是因为短暂的人生必然要面对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人们在短短的一生中总会留下遗憾、失落、伤感、悲哀,人们必须找到短暂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才能化解这种种的精神失落,从而获得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人们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始终在思考人生观问题的原因。物的价值在于它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和要求的意义,而人的价值则主要在于一个人对于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意义,其中主要是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和要求的意义。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所在,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人生观不同,就会有迥然不同的人生。正确的人生观能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有价值的、幸福的人生,能够使有限的、不够完美的、甚至是残缺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
真理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位置,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成功的关键问题。坚持真理、崇尚科学,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自觉按照真理的要求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事业能够不断发展的关键。中国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也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不少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不相信科学,不坚持真理。因此,倡导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显然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关键之一。
四是集体主义道德观。
道德是人们根据社会伦理要求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自觉意识。伦理和道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伦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形成的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伦理原则。伦理是对社会生活规律和要求的理论认识,这种认识当然会有正确不正确之分。道德则是人们关于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人有没有道德,是指这个人是否有关于遵守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一个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伦理原则要求做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不自觉的,甚至故意违反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伦理原则,也就是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呢?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本质上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社会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国家的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这一道德价值观。集体主义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把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其二,社会、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三,当社会、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的利益。
其实,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的主导伦理原则都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否则社会的正常秩序是不可能得到维持的。因此,所有社会所推崇的主导伦理原则都要求个人服从社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道德,是促使社会和谐、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是使个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和群众威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证。因为,社会、群众呼唤着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所以使群众深受感动,是因为电影中所承载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群众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主客体之间达到了真、善统一,即人达到相对自由状态时的主体感受。美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为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是以真和善为前提的。因此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观,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