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来,上述五个方面大致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因为人们可能还会列举出其他一些相关的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些价值观的内容也大多可以归纳入以上五个方面之中。如爱国主义可以归纳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中;爱人民、爱劳动可以归纳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中,等等。其次,上述五个方面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制约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中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我们从这些价值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来看,它们同时也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述五个方面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实践的全方位的价值尺度体系,既包括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的价值尺度的科学观、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又包括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的价值尺度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总之,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条件下,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全部基本价值尺度。这些价值尺度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那么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呢?
第一,总的说来,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的持续发展着的价值观的集大成者,它作为人类主体意识发展最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起着引导人们走向文明、摆脱蒙昧、避免倒退的价值导向作用。
人类进步具有本质上的持续前进性和不可逆转性,而这一特点的实现,则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的实践导向作用来完成的。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袁世凯1916年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由于经历了辛亥革命而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广大民众的反对,于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迅速夭折。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受到了提升主体意识的思想洗礼,于是民主、平等、自由、法制、个性发展等属于社会政治领域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得到巩固,这就使我们可以充分确信:以个人崇拜、极“左”路线、缺乏民主法制、否定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从此失去了再次产生的思想意识基础。同样,在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人们在价值观方面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人类大同等价值观念,也必然引导人们走向人类进步而避免停滞和倒退。
第二,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追求的先进价值观能够对群体起着向内的认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别、排斥的强大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起着团结海内外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崛起、建设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的强大的凝聚力作用。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排除与群体相对立的、非主导的个体的价值意识,浓缩、凝聚、提炼和升华群体的共性价值追求,并使其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在群体中一旦形成,就会反映着该群体的共同的需要、要求、利益、追求,甚至包括共同的习俗、情感、好恶、美丑感等价值意识,因而共同价值观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内部重要凝聚力量。当今世界上凡是有一定数量的华人聚居地方,就一定会有以华人文化为特色的“唐人街”,这正是中华传统价值观凝聚功能的生动体现。然而,当人们分属于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群体时,他们之间则由于在需要、要求和利益追求上的不同或对立而导致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甚至在习俗、情感、好恶、美丑感方面的不同或对立,其结果必然造成人们之间的排斥、离异、对立或斗争的局面。不同宗教或教派的教徒之间的排斥性和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隔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正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的。
当前海内外中华民族民众之所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的状况,就在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表达了民众一致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