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研究结论。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国民经济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been combing the 1930s, since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which com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o play a role i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s not that monetary policy itself, and on its role to play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for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China deflationary period, monetary policy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open.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 the national economy
一、引言
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袭扰,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危难时期“双木撑天”的巨大威力.如今,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它山之石”,完全可以“洋为中用”,为中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借鉴;中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可望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理论支撑。
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
货币政策真正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是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凯恩斯学派(keynesians)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有一个从保守走向激进的过程。凯恩斯本人偏爱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高度重视,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就。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尽管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但其一生对经济学的重点研究仍然集中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理论上并以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成就闻名于世。因此,凯恩斯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态度。事实上,凯恩斯也极力主张实施廉价货币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当然,当利率下降时,消费倾向很容易加强。”由此可见,凯恩斯并不是不重视货币政策,而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没有财政政策在增加有效需求方面来得直接和得力。此一认识被后继的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阐发并得到完善和强化。
号称“美国的凯恩斯”的汉森(A.HHansen)和凯恩斯一样偏爱财政政策。汉森曾言:“货币武器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制止经济扩张。”这说明在经济扩张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汉森同时注意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所提供的充分证据表明,恢复经济增长仅仅靠廉价的货币扩张是不充分的。”这说明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由此可见,汉森已经认识到了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