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真正的货币政策操作始于1984年二级银行体制的建立。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经历了反通胀(1984— 1997)和反通缩(1998年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之相适应,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大概形成了三种观点,可谓之否定论、非对称性论和完全肯定论;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运行环境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在于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3.从中外货币政策理论的演进中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货币政策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方面,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要大些;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www.fw789.com。在治理通货紧缩和防止经济衰退方面,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要小些。此可谓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当然,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它应时代的需求而生,又为时代的见弃而亡。这是经济理论的命运,也是经济学家的命运。由此,货币政策理论的优劣似乎亦不在货币政策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
4.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的研究理论色彩浓厚,有些甚至上升到了学理的高度,走进了教科书和学说史。中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则主要着眼于现实;集中在实际问题的探讨上。这可能是由于中外货币政策实践的历史長短不同所致。
5.当前,中外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远没有达到精确化的程度。要真正像经济增长模型中解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那样清晰地解析出货币政策的有效值,似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程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