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
关于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据不完全归纳,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是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强调,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谢平研究员。黄达认为:“我们上上下下注视到现代宏观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一般趋向看,是估计偏高。比如那时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只要控制住货币,就可以给建设和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这样的高估价在1989年的紧缩中有明显的反映:紧缩的贯彻,货币政策显得单枪匹马,过分突出;企图扭转下滑的趋势,也过于单独依靠扩大货币供给这一个杠杆的“启动”。给人的印象是,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在我们这里,由于财政与金融的实力对比急剧变化——集中的财力趋于畸弱,金融的力量变得畸强,以至于在宏观金融调控中形成了货币政策独木撑天的局面。……,我们对货币政策的效力有高估的倾向,这除了在开始运用宏观政策之际易于过分关注其效应的原因外,也是由于财政金融实力畸形对比的这个背景所致。显然现在已注意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提,但财政政策由于财政资金可以调动的余地不大,事实上难以发挥配合和缓冲的作用”。如果说黄达根据我国的资金宏观配置格局得出了货币政策作用“过分突出”有高估的“倾向”的话,谢平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否定态度。谢平指出:“货币政策短期内的多重目标是否能同时达到呢?非常困难。由于多目标之间的互相矛盾,货币政策往往无所适从。”“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治理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和吉林大学的刘金全教授。吴军在其专著《紧缩与扩张——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模式选择》一书中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亦可以证明经济膨胀时期,在抑制物价方面,货币政策的强效应和财政政策的弱效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在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刘金全通过经验实证得出了同吴军基本一致的结论。刘金全指出:“我们检验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戴根有研究员。范从来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戴根有指出:“其实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揽社会总需求的,任何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加以配合,都可能落空。所以从道理上讲,这两年财政政策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政策给予积极配合的结果。”简言之,范从来和戴根有认为,即使是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二)目前货币政策为什么难以发挥作用
中国货币政策为什么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谢平研究员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之所以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操作面临9大挑战即多目标约束、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矛盾、通货紧缩的压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货币信贷计划的失效、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余地小、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货币政策与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冲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