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17.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产业结构的不断
优化、第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第三,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
改善。
18.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19.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运行质量、
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程式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要出尽“三个转变”:一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1.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
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意识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是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4.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MV=PT或P=MV/T)2、总需求和总
供给
5.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成正比;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价格总水平
的变动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6.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
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7.价格总水平的经济效应:价格总水平对工资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对利息率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对汇率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8.价格总水平对工资的影响: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
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9.在价格总水平下降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幅度低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实际工资就回上升,反之
亦然。
10.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11.名义利率也叫市场利率,是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发布的利率,而实际利率是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
利率,也可以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的利率。
12.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
13.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
上升。反之,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低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币就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
就会下降。当外国价格总水平稳定或上升,而本国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本币也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
下降。
14.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
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5.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
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16.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7.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在总人数与民用劳动
力总人数的比率,即: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第5页共29页
18.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交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由
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
19.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
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20.二元结构使之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
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21.二元结构理论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包括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的农村农业部门
22.奥肯定率:失业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就回下降2个到3个百分点。
2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2.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
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而进口岂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3.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及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
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
4.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阿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
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
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5.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
6.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一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