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专题限时练17(3)

2018-09-12 23:07

3.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权

威的标志。

考前第10天 以人大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大的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二、人大代表

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3.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要求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2)坚定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前第9天 以政党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 1.地位

(1)领导地位: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2.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

(1)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多党合作的根本保证和首要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3.政协

(1)性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作用: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考前第8天 以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知识

一、主权国家

1.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2.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二、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3.中国与联合国

(1)地位: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关系: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三、国际关系

1.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基本原则

(1)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四、国际形势 1.当今时代的主题

(1)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3)措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多极化趋势

(1)趋势: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措施: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必修三 《文化生活》

考前第7天 以文化的特点与差异为中心的知识

一、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性: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四、中华文化的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五、文化需求的特点

1.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热切愿望,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考前第6天 以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为中心的知识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019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专题限时练17(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考考前复习资料—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部分错题精选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