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把握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物质与意识(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原理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践与认识(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
(1)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四、真理(认识论)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3.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前第3天 以辩证法为范围的知识(上)
一、联系 1.普遍性
(1)原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 (1)关系
①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与要素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
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
1.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趋势
(1)原理: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状态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考前第2天 以辩证法为范围的知识(下)
一、矛盾
1.矛盾的基本属性
(1)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加快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热考点15 文化对人的影响
43.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北京市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由原先的6至8篇增加到22篇,要求学生诵读,体验其中的音韵美。此举能够引导学生( )
①积淀国学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②弘扬民族精神,抵制外来文化 ③固守传统文化,丰富国学内涵 ④感受古文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②中的“抵制外来文化”做法不可取;③中的“固守”说法错误,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C
44.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