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只有不断交流、借鉴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五、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七、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有利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考前第5天 以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为中心的知识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措施: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
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继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促进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五、发展中华文化的措施
1.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3.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3.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5.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6.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7.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1.国家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企业
(1)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承担社会责任。
(2)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个人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考前第4天 以唯物论、认识论为范围的知识
一、物质与运动(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