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9)

2020-06-30 10:58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让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80:2=40,200: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四、教师引领,总结提升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五、分层练习,当堂检测 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和6∶4 (4)0.6∶0.2和4 ∶3 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 。③请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3都是5的比例。 六、目标达成情况与课后反思 学年度 课后反思与目标达成 一 二 三 检查人: 检查人: 检查人:

藤田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六 年级 数学 科 第一 学期 主备人:

课 题 学 习 目 标 比例的基本性质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一、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1.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次备课 二、出示目标,全面自学 1.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三、以学定教,点拨释疑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5 0.2∶2.5和4∶50 四、教师引领,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五、分层练习,当堂检测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 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6.2: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六、目标达成情况与课后反思 学年度 课后反思与目标达成 一 二 三 检查人: 检查人: 检查人:

藤田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六 年级 数学 科 第一 学期 主备人:

课 题 学 习 目 标 解 比 例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3.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一、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x =8×9 (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三)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次备课 二、出示目标,全面自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三、以学定教,点拨释疑 2.学生交流 .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 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出示教材35页的例2 1.讨论: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10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模型的高度):320=1:10. (2)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10X=320×1 X=320 答略。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X:10=2: 5 0.4:X=1.2:2 四、教师引领,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五、分层练习,当堂检测 (一)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二)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六、目标达成情况与课后反思 学年度 课后反思与目标达成 一 二 三 检查人: 检查人: 检查人: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餐饮管理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