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地理科学进展29卷
“生态地理区划”等,并在附加生态或经济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等。
在生态地理区划方面,倪健等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在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全面完成了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方案,全区共划分为3个生态域、23个生态区和80个生态小区[37]。程叶青等在回顾国内外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划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不完善,未来应重点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严密的区划体系和理论体系,更加关注人文要素在区划中的重要影响,注重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典型生态地域系统区划研究[38]。郑丙辉等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建立了生态分区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气候、地形、土壤、水系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库,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完成了渤海海岸带生态区划,全区共分为4个生态区和15个生态亚区。最后分析了每个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39]。
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方面,欧阳志云进一步明晰了这一区划工作的定义和目的。他认为,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在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后,从国家到省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迅速推开。除了国家尺度的功能区划外,许多省区已初步完成了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40-41]。
2.3区划空间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
近年来完成的自然区划及其相关工作所涉及的空间地理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从行政单元来看,从小尺度的乡镇、县域、省域一直到全国尺度;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从流域、大区一直到全国均有涉及。特别是一些较为特殊的自然地理单元如江河源区、绿洲和海岸带均成为自然区划的对象。如冯永忠等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4个大区7个二级区和11个三级区[42];杨发相等在对绿洲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气候地带的差异性、地貌单元和内陆河流域的完整性为区划原则,
以水热条件、地貌单元、河流属性等为指标,进行绿洲区划。将中国绿洲划分为3大区及14个二级区,阐明了在二级区采用“区、类结合”的划分方法,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指标进行绿洲类型划分[43]。杜军等在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将海岸带划分为2882个评价单元,构建了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评价6类5级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造了稳定性评价模型,引入专家层次分析法划定了各指标权重,对中国海岸带进行了灾害地质稳定性定量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将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划分为5级43段[44];此外,在区划单元选择方面,郑达贤等将流域单元作为自然区划的基础,把全国划分为3个自然大区、11个自然地区和63个自然区。自然区划的成果方便利用于地域关联研究,从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用地的控制、用水控制,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育和建设,提供实用的自然基础[45]。2.4区划技术方法鲜有创新
自地理数学方法引入中国后,地理学家特别是自然地理学家一直进行定量技术与方法在区划工作的应用尝试。其定量方法和技术虽然多种多样,但以参数化的统计方法如聚类(多种聚类方法如系统聚类、模糊聚类等)、主成分分析等应用最为广泛。这一现状在近年的区划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在气候分区中,科学家偏爱聚类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融合的分类(分区)技术,如丁裕国等从理论上证明了统计聚类检验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或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RPCA)用于气候聚类分型区划的关联性,以此提出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分型区划方法,并用仿真随机模拟资料和实例计算验证了理论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这种分型区划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点[46]。除此之外,概率推理也常常用于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如丛威青等在对不确定因子法、主观贝叶斯法、贝叶斯网络法和影响图法等4种不确定性推理方法进行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一套基于不确定性推理开展斜坡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方法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区划方法的改进。不确定因子法和主观贝叶斯法主要用于对影响因子进行标度,比较适合于较大范围的危险性区划工作;而贝叶斯网络法和影响图法则要求明确给出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灾害发生概率,其对数据项及数据精度的要求较高,所以更适合于较小范围的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