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地理科学进展29卷
在灾害评价分区方面,刘引鸽等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陕西省96个站点近45年的气象和地质资料,选择干旱、雨涝、沙漠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冰雹等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陕西省划分为4个灾害等级区域,并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自然灾害的综合灾势分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54]。杨东等运用突变级数法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采用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基本思想,较为客观地对甘肃省岷县6个流域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和分区[55]。
区划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在近年的工作中也有一定体现,集中表现在一些道路施工区气候影响分区方案的制定。苗英豪等依据73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数据,以累年年施工热量不利日数、累年年施工降水不利日数作为划分指标,累年年冰冻指数作为辅助指标,使用单指标聚类分析、指标划分和图层叠置方法,进行了分区方案研究。拟定了中国公路施工气候影响分区方案,方案共分7个一级区和47个二级区,分区为全面认识影响中国公路施工的气候条件分布和异同性提供了一个平台[56]。类似工作还有马兆有等[57]、杨发相等[58]完成的公路自然区划工作。
在农业气候区划方面,韩锦涛等利用山西省109个县市的多年气候资料,将山西省划分为7个农业气候区,并对各区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区评述,为实现区域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59]。近年来,有关农业环境污染特征的分区也有了一定进展。梁书民采用化肥污染程度、农药污染程度、棚膜使用量、人畜粪便产生量、淡水水产养殖污染、以及农作物秸秆污染等指标,对中国的农业污染进行区划[60]。虽工作尚显粗糙,但已经有了基本的分区框架。
除此之外,各地已经完成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对于土地的分区管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学术问题及未来展望
3.1学术问题
近年来区划工作成为地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点议题之一。从传统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向生态功能区划或环境功能区划拓展;应用领域也从灾害防治、生态恢
复及国土优化开发布局方面转移。区划工作的迅
速扩展虽然带来了研究成果的繁荣,但也存在着由于区划外延扩大带来的诸多学术问题,并且主要体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3.1.1认识论研究欠缺
近年来,区划技术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区划方案也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区划认识论的探讨却非常欠缺。区划一般以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并根据区域的演化和排序,来选择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有机结合是地表最基本的分异规律,在区划过程中,也应当作为总的指导思想。目前看来,在具体的区划工作中,对主要规律的识别工作显得非常薄弱,今后应当深入探讨特定区域的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如果表现为地带性,是以水平地带性为主,还是垂直地带性为主。此外,在区划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如认为类型区划与分区区划在区划流程一样,一些非区划性工作被冠以区划的名号。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工作,一些地理实体对象或人为评价计算得到的空间格局,没有经过区划的系统化处理比如制定分区/分类系统,就称之为区划方案。3.1.2方法论研究薄弱
尽管近年来区划方法论有所重视,但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加之自然区域系统的复杂性,总的来说方法论研究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
(1)区划等级系统及指标体系建立的客观性不足。尽管区域分异规律是区划的基本依据和准则,但该规律缺乏定量表达,实际应用时容易产生歧义,使得同一区划对象和区划目的,建构起的区划等级系统差异较大,因人和因时而异。区划工作的详略程度应当与区划的空间尺度和区划对象有关。如果空间尺度大,区划可简略些,起到宏观管理的作用,如果空间尺度小,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工作,区划应尽可能详尽,以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目前的情形是大多数区划工作多是示意性的,过于简约,缺乏实用性。由于不同学者认知水平的差异,区划指标体系构建比较混乱。每一等级的主导因子如何选择,因子间的冗余如何减少,不同性质因子如何综合等等问题缺乏清晰的指导准则。
(2)区划方案制定的定量化程度不够。传统的区划方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判断,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划分上,经验判断起了主要作用。近年来,虽然积极探索专家系统与数理定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