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文”、“制义”或“制艺”。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是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合八股,故叫“八股文”,也称“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66、《永乐大典》:明代官辑类书。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奉命编纂,书成赐名《文献大成》。后觉尚多缺略,遂命重修,以姚广孝、解缙等监修,至永乐六年冬全部完成,更名为《永乐大典》。所辑入的内容包括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因辑入材料的方式常是整段、整篇甚至是整部地分韵抄录,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所收录书籍的原来面目,保存了许多宋、元之前的文献。
67、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
68、嘉定三屠:清军在嘉定屠城的事件。顺治二年(1645)清军下江南。为镇压抗清斗争,在嘉定进行三次屠杀:第一次在候峒曾领导的起义失败后,殆难两万余人;第二次是镇压葛隆镇、外冈镇乡兵,大肆屠杀;第三次在朱瑛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嘉定城再次被破。
69、扬州十日:清军在攻破扬州
后对全城人进行大屠杀的事件。顺治二年清军南下,史可法督师扬州,率领全城军民坚守孤城,阴历四月二十五日城攻破后,清军大肆屠杀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70、更名田:原意是更换田主姓名,实际是清初采取的一种局部分配土地的政策。康熙八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末藩王所占田地归还给原来的佃户耕种,永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