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指导,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
0引言
面时,作为一项“简单”的建造技术,只要有一副模板和一根夯锤就可以夯土,对土的材料性能不做过高的要求。经过比较会发现,在国外,传统的夯土技术和我国的“板式”模板夯土技术非常相似(图0.8/0。9),仅在具体的支模技术上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模板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反而是在我国北方使用较多的“椽式”模板夯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是独树一帜的。而模板系统的异同极大地影响着夯土的建构形式及其表现性,因此在本论文对夯土的具体性的建造研究中,在论及传统的夯土技术时,将立足于我国的传统夯土技术,兼顾国外的以法国为代表的传统夯土技术。因为从夯土技术在19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来看,法国正是这一技术传播的源头,事实上,法国的传统农宅中约有15%是用夯土建造的24。
对于夯土在当代的应用,目前国外的研究已将对生土材料的性能研究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同时也进行了大量成功的夯土技术与现代施工体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夯土建造不再是经验性的,而是科学性的。科学性的、工业化的建造意味着夯土可以像其他建造技术(如浇筑混凝土)一样,存在着最佳或是最理想的施工技术和工艺,而且具有了全球的通用性。但是,本论文在论及具体的夯土建造和技术时,并不试图去比较传统的和现代的技术孰优孰劣,而仅仅是将两者放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中去探讨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以期来显示技术的差异带来的建构性差异,为传统的夯土建造引入现代的建构观念,并为其在当代的应用启发创新性的应用。0.3夯土建筑设计与教育
可以看到且乐于看到的是,夯土这一传统的、可持续的建造正在全球范围内复兴。显然,
这与夯土在技术上的改进是不可分的。尽管夯土的结构性能和表面的功能性可以通过材料本身及其施工技术的改进而提高,但作为一种自然材料,夯土的局限性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这一因材料及其建造特性决定的局限性对于任何一种材料来说都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对夯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相对于其他结构性的墙体材料,如各种砌体或混凝土,夯土的局限性更加明显。但恰恰是由局限性本身以及因为应对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与非技术的措施,往往能够使夯土建筑呈现出超越单纯的技术性表现的建构形式。
为此,夯土建筑的设计显然必须基于对夯土材料及其建造特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因夯土的引入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固定思维必然发起挑战,要求我们以建造为基点出发开展设计。这正是王澍教授领导下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在“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试图去激发当代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变革所在。这也正是本论文将夯土作为本学院在自然建造研究的开端的意义所在。
下文中,将通过基于夯土的材料和建造的技术问题的建构性讨论,来进行自然建造这一实际己长存于底层社会的建造生长模式的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思辨,并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审视夯土建造及其发展,探讨本土的夯土的传统应用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切实为夯土建筑的保护和当代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希望这一对自然建造思想指导下的建筑设计理念能最终落实在相应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原有的完全基于西方建筑教育的体系进行修正,从建筑学的本科教学开始埋入自然建造理念的种子,从而“土生土长”。
0.4夯土研究的开展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从建立之初,就明确要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作为
“实验建筑”这一中国目前最具国际学术影响建筑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院长王澍教授一直带领学术梯队致力于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新建筑教育体系,其主张的“实验建筑”探索特别强调有效结合人文思考与可持续建造技术。自2009年以来,他带领教学研究团队,立足本土,展开浙江省乡土建筑资源普查,在四年内建立起浙江乡土建筑资源数据库,对浙江乡村24DavidEar,tonTheRammedEarthHouse.WhiteRiverJunclion.VT:ChelseaGreenPublishingCompany.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