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指导,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
0引言
而传统材料的建造,还需“借助于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们的手艺来复活,这些工匠手上的能力和记忆是活着的传统。”在宁波博物馆和象山校园,设计师留给这些工匠们足够的活来干,结合了现代技术和传统匠艺的建筑呈现出了传统建造中极其丰富强烈的多元性特征。
事实上,这些传统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在乡村中还大量存在,但也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快速消失。“乡村建造使用了类自然的一种建造体系,用自然的、细碎的、能呼吸的材料,以一种教科书上不曾描绘的方式来建造,”这样一种建造呈现出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下几乎不可能产生的丰富变化,是为自然建造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建造“难以用西方建筑学的方式去分析,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筑。”正因如此,壬澍教授一再强调,中国城市需要重新“向自然和乡村学习”。3因为目前中国的现实是,乡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价值的判断,盲目地“向城市学习”,以摧毁传统、破坏生态的代价试图以此实现现代化。王澍教授正是希望通过“在城市里以结合传统的(亦即当今乡村的)和现代的技术的革命性的方法造新建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双向的影响,一方面表明传统可以当代性的方式继续在城市中存在,另一方面保持或树立起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从建筑的角度打破中国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和隔阂,而这一隔阂是传统中并不存在的。”4
不难看出,王澍教授提出的自然建造这一概念,是对这一实际己长存于底层社会的建造生长模式的理论思辨,同时受到了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启示。以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观点来看,自然建造是工匠们的建造方式,依循着“修补匠思维”,即工匠们收集工具和材料,然后用这些现成的工具和材料去不断解决眼前的问题,这与现代工程师从概念出发,从无到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不同。这两种思维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在当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制约建筑的非本土性的设计和建造,现代建筑逐渐脱离了传统,远离了自然建造。事实是,虽然现代建筑在业主和建筑师的主导下一直在追求创新和差异,但现代城市却呈现出国际化的相同面貌;而在过去长期以来延续《营造法式》的相对稳定的民间经验建造体系却产生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和乡村。在中国现代城市面临资源匮乏和文化虚空的当下,王澍教授所倡导的重返自然之道的建筑理念有其重要的价值所在。虽然王澍教授的自然之道源于中国的传统,面对中国的现实,但这一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和文化危机重重的当今世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生长”的建筑
自然建造这一根源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理论包含了如何看待建筑发生以及建筑与所处环境(蕴含了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现场)是何关系等多重含义。“土生土长”一词则可以用作对自然建造这一活动的生动描述。在这一活动中,建筑是根植于土地的,不仅是具象地根植,更强调建筑应该是从它所处的那块特定的场地中产生的,像种子一样,在满足多方面的、适合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建筑不应只是建筑师脑海里灵感一现的作品。生和长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建筑一旦落成,便是具有发生机制的,仿佛生命一般连续生长、不断繁殖。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一生长状态是有意识地基于对地方特性的培养,而不是任由其白生自长。从这一表述中不难看出自然建造所暗含的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意味,符合着在中国背景下对建造理论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全球文明与土生文化之间的基本矛盾。
自然建造的建构属性
自然建造作为王澍教授重返自然之道的建筑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重要组成线索正是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是对建筑学研究的一种重新的整理,把对建筑的概念和形式的过分关注拉回到对材料、结构和构造这类建造性的核心问题的讨论。建构是3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世界建筑导报[J12rJl
4王澍2013年4月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关于水岸山居项目的采访时的谈话l(142):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