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指导,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土生土长一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
0引言
对自然建造的研究,来源于王澍教授的学术思想。王澍教授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院长和学术领袖,强调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国际化沟通的视野,反思现代建筑愈演愈烈的过于注重概念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倾向,和国内建筑教学过于侧重西方建筑教育体系的弊端,明确提出了“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方向。自然建造,则是以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以及对从《营造法式》以来的民间经验建造体系的再讨论、再思考为双重理论背景和出发点,作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核心内容,确立起在建筑设计、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0.1自然建造的“自然之道”
王澍教授对我院提出的“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方向实质上是他“重返自然之道”的学术思想在建筑教育.卜的体现。在西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在此观念指导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设为两门学科。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也就是说,在这一文化中,建筑是作为一种人造的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当中,自然远比建筑重要。人们在与自然的互看互养中,使人的生活接近某种自然的状态,这一4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王澍教授称之为“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包含着一种认识和信念,即相信‘自然’有一种分类对位的循环结构,这种存在方式包含生命的萌发、茂盛、凋零和隐藏,符合它,。自然’就能够充满生机的长久存在,(但显然,这种长久存在与西方意义上的坚固永恒不同),违背它,‘自然’就会死寂。”1这一“自然之道”决定了中国传统中“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的破坏自然。”2
可见,王澍教授所提倡的“自然之道”其实是中国文化传统固有的观念,这一传统体现在建筑上注重的是建筑与大自然及场所环境的融合,并不企图作为隔绝与自然的标识物而存在。建筑对于自然材料的使用并非仅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也是一种出于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的主动选择。相融于自然、使用自然材料的建筑也因此具有了生命,并不追求所谓的“永恒”,而是遵循着生命演变的轨迹,以此实现富有生机的存在,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文人思想中对“自然”的独特的欣赏、体验和实践的传统。
重返自然之道
然而,这一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传统对于现代化的我们已经非常陌生了。王澍教授强调,传统到了几乎被破坏殆尽的程度,当下对于传统已不是传承的问题,因为传统并非仍旧掌握在我们手中,而是需要以反省的姿态去重新认识和挖掘,即“重返”自然之道。
如今中国城市里每天都在发生的大拆大建,是对传统的无视和抛弃。在王澍教授看来,“这些1日的东西才是每个城市中最有趣、最核-tL,的东西,是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历史。”诚如普利兹克建筑奖对王澍作品的评论,“以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却又能够唤起往昔。”在宁波博物馆和美院象山校园内,使用了大量拆除老房子时回收的旧砖旧瓦,“这种回收建造不仅仅是资源的节约再利用,更是直接面对中国现代城市正发生的快速拆毁、快速建造的问题。回收建造回收的不仅是材料,而是匠意、时间和回忆。这一对自然性的或是旧的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对时间的诗意体会。”这一回收建造体现的不仅仅是生态环保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一种延续传统的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l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世界建筑导报01201l(142):112
2关于王澍获奖世界建筑导报IJl2012(1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