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知识的联系,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能解释自己的判断和应用的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认识图形的收获,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忆图形。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图形的认识,主要复习围成的平面图形。先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2.图形分类。
(1)提问: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明确。
(2)提问:多边形包括哪些图形?
3.引入复习。
谈话:刚才我们回忆了学过的平面图形,今天就整理复习这些平面图形的知识。
二、回顾与反思
(一)整理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引导:什么是三角形?你学过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画三角形。
2.提问:三角形分为哪几类?按边的特点来看,有哪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分类关系和包含的集合图。
提问:看图说一说,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
提问: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看图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提问:想一想,等腰三角形也有什么特征?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
3.出示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有什么关系?
(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二)整理复习四边形的知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你能根据对边平行的关系和不同图形特点的联系,试着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交流的图形名称和关系,相应板书。
2.提问: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各个图形中字母表示图形的什么?图中高和底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追问:你能在看图说说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三)整理复习圆的知识
1.提问:谁来说说用圆规怎么画圆?
引导:你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请在课本上圆里用字母表示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
2.提问:你能看图说说圆的特征吗?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出示第6题,了解要求。
(1) 让学生依次完成第(1)题和第(2)题的画图。
提问:怎样画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画底边上的高?
指名学生分别呈现画出的长方形和底边上的高,说明画法。
提问:每个图形中的高和底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完成第(3)题。
呈现学生画出的两个圆,说说怎样画的,引导说明是怎样确定半径的。
提问:图中大圆的直径是哪条线段?小圆的直径是哪条线段的长?
从图上看,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
(1)出示第7题。
提问:围一个等腰三角形,你准备选哪三根小棒?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拓展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出示第9题。
提问:把正六边形分割成6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先小组讨论,再试着分一分。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说说各是分成的什么图形。
2.讨论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先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框架内的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提示:数三角形时,可以先数单个的三角形,再数由两个小三角形拼合而成的三角形。
集体交流讨论。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十八课时: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89~9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能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测量长度,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2.学生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建构知识网络,体会转化的思想及其价值,培养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平面图形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了解了它们的特征。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我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对于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知识?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周长计算的依据,加深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周长和面积。
二、回顾整理
1.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引导:请同桌相互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再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
指名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和面积。
提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指出:周长和面积是两种不同的量。周长是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面积是指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2.复习长度、面积单位及其进率。
(1)提问:计量周长和面积的单位相同吗?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各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在小组里讨论。
集体交流,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独立操作,并填空。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有什么关系。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不同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吗?
3.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 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提问: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结合每个图形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吗? 4.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1)回顾交流。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 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呢?
结合交流,课件演示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追问:这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最基本的是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依次推导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2)整理沟通。
引导:你们能根据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6种图形摆一摆,在白纸上贴一贴,连一连,表示出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吗?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通过整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各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请大家在课本上进一步观察这种联系,并填写相应的计算公式。
集体交流填写的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3)反思交流。
提问:通过整理,你有什么想法或体会吗?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基础。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出示第5题的图形。
引导: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通过这里的计算,你对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经验或体会?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检验结果。
(2) 引导:比较你画的面积相等的4个图形,周长都相等吗?与同桌说一说。 提问:你画出的图形周长都相等吗?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又一次看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第十九课时: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90~91“练习与实践”第8~12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了解与面积相关的规律。
2.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运用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1)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4厘米; (3)一个圆的半径是2分米。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计算。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每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的? 3.揭示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学生读题。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道题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