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

2022-03-02 22:5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99~10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或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运用确定位置和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几何直观、形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描述或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知识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回顾揭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对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小学阶段学过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应用学过的知识确定位置,了解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加深对方向、距离、位置等知识的认识。

2.回顾内容。

(1)引导: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全班汇报,相互补充,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哪些方法主要确定物体的所在方位、方向?哪些方法能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

(2) 提问:在应用这些方法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二、梳理应用

1.用方位确定位置。

(1)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

提问:你能用上、下、前、后、左、右来确定我们教室里的一些物品的位置,说说谁在谁的哪一面吗?

学生交流,说出一些物体的位置关系。

(2)用“第几个”确定位置。

引导:如果把我们的位置按顺序把竖排看成第1排、第2排??每排从前往后按第1个、第2个??的顺序数,想一想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还能说出第几排第几个是谁吗?

说明: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确定位置。

2.用方向、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1)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平面图。

引导:仔细观察有哪些景点,自己先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描述这些景点的位置? 提问:你能用哪些方法说明这些景点的位置或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2)用方向确定位置。

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北门,反过来说就是大门在孔雀园的南面。

你还能说出哪个景点的哪个景点的哪一面?

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3) 用数对确定位置。

提问:猴山的位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数对(9,3)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你还能用数对表示哪些景点的位置?请大家来说一说。

(4)用数对和方向描述路线

①先每个根据数对表示的路线按顺序确定小华游览的景点,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交流小华游览景点的顺序。

②要求学生设计一条不同的游览路线,用数对记录下来。

交流学生设计的游览景点,结合指名学生说说依次经过的景点。

3.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出示“练习与实践”第2题平面图和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实际距离是怎样计算的。

(2)出示“练习与实践”第2题的第(3)题。

学生读题,独立在书上完成。

集体交流,呈现学生表示出的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复习路线图的运用。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3题。

提问:从路线图中看,有哪些站点?你能举例说说相关站点的位置关系嘛?谁来说一说? 引导:你能说说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吗?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三、综合运用

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提问:谁来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有哪些旅游景点?

指名学生说一说,确认旅游景点。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一部分同学板演外地客人,其他同学试着介绍家乡的位置、旅游景点,以及游览路线。

小组合作表演。

指名部分小组上台说一说,其余小组评价。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感到困难的地方吗?

第二十五课时:空间与图形练习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30分)

1. 3点时,分针和时针所夹的角是( )度,这个度数等于周角度数的( )

( ) 。

2.正方形的对称轴有( )条,半圆形的对称轴有( )条。

3.在面积是400㎝2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

4.用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个

这样的小正方体,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行,它的长度是( )分米。

5.如右图,由图A到图B是向( )

平移了( )格,由图B到图C

是向( ) 平移了( )格。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为2厘米和3.5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厘米或( )厘米。

7.(1)王老师家的位置是( , ),丁丁

家的位置是( , ),红红家家的

位置是( , )。

(2)以王老师家为中心,丁丁家在( )偏( )()°的方向上,

红红家在( )偏( )( )°的方向上。

8.在右图中,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是

12.56厘米,圆的半径为( )厘米。

9.做一个长8㎝、宽6㎝、高5㎝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用( )㎝的铁丝;

如果用彩纸把这个框架包起来,至少要用( )㎝2的彩纸。

10.把右图的茶杯放在桌面上,它占据桌面的大小是( )㎝2,

茶杯的中间有一圈防烫网,防烫网的面积是( )㎝2。

11.一根长3米,底面半径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平

方分米或( )平方分米。

12.一个长方形长15厘米,宽10厘米,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圆柱形, 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斜线、垂线中,以垂线为最短。

2.压路机滚筒在地上滚动一周所压的路面正好是压路机滚筒的表面积。

3.左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4.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5. 若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则它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1:p。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用100倍的放大镜看40°的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度。

A. 4 B. 40 C. 400 D. 4000

2.用两根长度相等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 )。

A.正方形大 B.长方形大 C.一样大

3.用一根木条给一个长方形加固,若只考虑加固效果的话,采用( )最好。

4.大圆的半径与小圆的直径相等,大圆与小圆的面积的比是( )。

A.4︰1 B. 1︰4 C. 4︰2 D.2︰4

5.一个汽油桶可装50升汽油,它的(

)是50升。

A.体积 B.容积 C.表面积

6.下列形体,截面形状不可能是长方形的是(7.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6、8、10,该三角形的面积是()。

A.24 B.30 C.40 D.48

8. 右图中,甲和乙两部分面积的关系是( )。

A、周长相等 B、面积相等

C、周长、面积都相等 D、周长、面积都不相等

9. 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

A B C

D

10. 下列运动中, 属于平移的是( )。

A.用圆规画图,装铅芯的那只脚的运动 B.水龙头开关的运动

C.电梯的上下运动

四、动手实践,操作应用。(14分)

1.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2.(1)把图A按2∶1的比放大。(2)把图(3)把图C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6格。(4)画出图D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五、观察图形,细心计算。(10分)

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空白部分面积。

2. 求空心机器零件的体积。(单位:厘米)(3分)

六、运用知识,灵活解题。(共31分)

1.将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6分)

2. 一个粮仓(如图),这个粮一共可以放粮食多少立方米?(6分)

3. 学校要捐赠一批教学物资给希望小学,其中有24盒粉笔,每盒都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包装。 (1)请你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来装这些粉笔。(3分)

你设计的包装箱内尺寸是:长( ),宽( ),高( )。 (2)计算你设计的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纸?(接头处忽略不计)(4分)

4. 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圆锥形铁块,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约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数)(6分)

5. 一个胶水瓶(如下图),它的瓶身(不包括瓶颈)呈圆柱形,容积为32.4立方厘米。当瓶子正放时,瓶内胶水液面高为8厘米,瓶子倒放时,空余部分高为2厘米。请你算一算,瓶内胶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6分)

第三部分 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

第二十六课时 统计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101~10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能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学生体会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过程,感受统计表和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体验收集数据的意义,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知识、过程、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从数据的角度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描述并分析数据。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