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任务一 学礼仪 找差距 授课时间 2015年 3月第 3 学时 9----13日 知识目标:掌握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社交礼仪。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教学重点 社交礼仪的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社交礼仪 教学环境 教师指导,学生互动。 教学环节 开场白,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 讲授法 5分钟 一、社交礼仪的具体内容 1.着装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着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个性、爱好、职业、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同时还体现着其所在民族的习俗和社会风尚。因此,要学习、掌握着装礼仪,应遵循以下“三应原则”: 1)应时:着装要与穿着的具体时间相吻合,与时代变化同步,切不可因循守旧;与四季变化同步,尽量避免穿着与季节格格不入的服装。 2)应己: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来选择服装,同时应注意性别、年龄、肤色、形体四大问题。 3)应地: 第一,普通场合:如在办公室里坐班,外出处理一般类型的公务,在生产车间生产等,着装应做到正规、整洁、文明。 第二,庄重场合:如参加会议、庆典、仪式、盛宴、谈判、外事等庄严、隆重的活动,一般习惯于以深色中山装套装、西服套装、连衣裙或西服套裙等充当礼服之用。 第三,喜庆场合:如欢度节日或纪念日,亲友欢聚,举办联欢会、舞会或游园会,参加婚礼、生日庆祝活动等,着装应当时尚、潇洒、鲜艳、明快一些,另外还必须自然。 第四,悲伤场合:如向遗体告别、出席葬礼、祭扫
转入下一话题 陵墓,以及慰问逝者家属一类的活动,着装必须素雅、简洁、肃穆。 作为还未毕业的中职生,凡参加升旗仪式(图1-1)、重要会议,以及外出活动时要求穿校服;公共场所女生不穿“瘦”、“透”、“露”型的衣服,男生不穿无袖背心和运动短裤;衣服的衣领和袖口要干净,衣服的扣子要扣好;不穿拖鞋、露膝短裙、露脐短裤 2.交谈礼仪 语言是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的一面镜子。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于一个人展现内在修养、提升外在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良好的语言沟通应具备的条件 1)语言准确,合乎规范。 2)知识丰富,话题广泛。 3)审时度势,投其所好。 4)态度诚恳,善于聆听。 “愚者善说,智者善听”,每一个主动谈起话题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对方的聆听者,而且聆听技巧很重要)交谈内容的选择 1)共同关注的话题。 幻灯片演示 5分钟
引入另一教学内容 2)高雅的话题。 3)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3)交谈的技巧 1)学会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使批评变得委婉而有效果。幽默也往往是紧张气氛的缓冲剂,既能使对方摆脱窘境,又能自我解嘲。 2)学会由衷地赞美对方。渴望被赞美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一份民意测验结果表明:98%的人希望他人给自己以好的评价,只有2%的人认为他人的赞美无所谓。可见,他人的赞美是人们最需要的奖赏,它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获得愉悦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生活和工作热情,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3)记住别人的名字。名字是一个人最熟悉、最重要的字音,是个人最珍视的“私有财产”。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交往的活动中成为被别人注意的对象,当一个人的名字在与他人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就能被准确地说出来,这无疑是最令人愉快和兴奋的事。 4)学会礼貌地拒绝对方。在交往中,有时会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想拒绝对方,又不想伤害他人的自尊心;想吐露内心的真情,又不好意思表达得太直接;既不想说违心之言,又不想直接顶撞对方。要适应不同的情况,就要重视培养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机智应变的能力。同时,还要巧妙地掌握拒绝语言,学会说“不”。 (4)交谈的禁忌 交谈中禁忌的话题主要有:个人隐私的话题、令人不快的话题、品评他人的话题、失敬于人的话题、自我吹嘘的话题。 3.行路礼仪 走路须自尊自爱,以礼待人。走路不仅要遵守交通规则和普遍通行的礼仪守则,而且在不同的走路条件下还要遵循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这方面的基本要求有: (1)严于自律 图1-2 不乱扔废物走路,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熟人在场的个人户外活动。在这种一人独处的情况下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不违反交通规则。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天桥或地下通道,要看红绿灯或听 幻灯片演示结合谈话 10分钟
6)不过分亲密。两人或多人一齐走路时,不应有勾 肩搭背、搂搂抱抱等不雅举止,不能表现得过分亲 密。 (2)乐于助人 行路时要乐于助人。对他人要体谅并友好相待,这 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热情问候。熟人相遇,要问候,要用适当的方式 与对方打招呼。 2)答复问路。有人问路时,应真诚相助,不要不理 睬。向他人问路,事先要用尊称,事后要微笑致 谢。 3)帮助老幼。遇到老弱病残者或盲人、孕妇、孩子 有困难时,应主动上前帮助,不要歧视,更不要讥 讽。 4)礼貌谦让。通过狭窄的路段时,应请他人先行。 在拥挤处不小心碰到别人,要立刻说“对不起”, 对方应答以“没关系”。 从交警指挥。不要乱闯红灯、翻越隔离栏或在马路上随意穿行)不乱扔废物。走路时,应将废弃物品投入专用的垃圾箱,不要随手乱丢,如图1-2所示。 3)不吃零食。走路时不要吃零食,这样不仅吃相不雅,也不卫生,并且可能给其他行人造成不便,妨碍他人。 4)不吸烟,不随地吐痰。走路时不要吸烟,需要清嗓子、吐痰,应在旁边无人时,将痰吐在纸巾里包好,然后投入垃圾箱。 5)不毁坏公物。对公共场所的各种设施、物品,要自觉爱护。不要攀折树木、采折花卉,践踏绿地、草坪或在墙壁上信手涂鸦、划痕。
(3)保持距离 走路多在公共场合进行,应注意与其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走路时应正确运用。 1)私人距离。两人相距在0.5m之内为私人距离,又称为亲密距离,仅适用于家人、朋友之间,与一般人尤其是陌生人或异性相处时不能采用。 2)社交距离。两人相距在0.5~1.5m之间为社交距离,又称为常规距离,适用于交际应酬,是人们采用最多的人际距离。 3)礼仪距离。两人相距在1.5~3m之间为礼仪距离,又称为敬人距离。适用于向交往对象表示很敬重,或用在会议、庆典、仪式中。 4)公众距离。两个相距在3m以外为公众距离,又称为大众距离。适用于与陌生人共处。 4.乘车礼仪 (1)上下车礼仪 上车时要自觉地以先来后到为顺序,排队候车。汽车进站停稳后,要按照排队的顺序依次上车。不要蜂拥而上,挤作一团,也不要插队。下车时要提前准备。在下车的前一站,要向车门靠近,如需他人让路,应有礼貌地先打一声招呼,或说“借光”、“劳驾”,不要默不作声地猛挤猛冲,更不要发脾气或出言不逊。 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