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相比,标准统一,制度健全,尤其是采取考试选人的方法,具有一
定的客观标准。以此选拔人才,更重真才实学,也可减少选才上的主观随意性,因而在人才
选拔上具有更多的合理性,这对推动当时社会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科举制度一经产生,便制约了封建教育的发展。这个制约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促进了封建学校教育的发展。 它激发了广大学子的求学愿望, 在社会上形成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风气,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封建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对提高学校教育的质 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类学校管理和考试制度, 也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而日趋严密和完 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也有发展;另一方面是限制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它对封建教育发展 的消极作用也是十分深刻的。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强化 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科举考试的影响也极大地局限了学校教育的宗旨, 使学校教育完全 屈从于科举,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 机关或附庸。结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尚实学的恶习。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二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奖励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学制是(A )。 A·壬寅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戍学制 2·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C )。
6
A·1902年 B·1904 年 C·1905 年 D·1906 年。 3·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啊 )。 A·壬寅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戍学制
4·张之洞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著作是( C)。 A.《天演论》 B.《校邠庐抗议》 C.《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5·清末设立的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名称是(B )。 A·教育部 B·学部 C·提学使司 D·劝学所。 二 多项选择题
6· 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的内容是( ABCDE )。 A.忠君 B.尊孔 C.尚公 D.尚武 E.尚实
7. “中体西用”思潮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有(ABCDE )。 A.催发了晚清新式教育的起步 B.促成西方教育制度被传入中国 C.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念
D.使清末教育改革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等封建信条的支配 E.使清末的教育改革不能真正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 8·癸卯学制与传统教育体制的区别在于( ACDE)。
A·建立了由学前、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 B·建立由官学、书院、私学组成的学校系统。 C·实业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D·课程设置包括了文、理、体、美等科目。 E·师范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9·癸卯学制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于(ABCDE )。
7
3 A·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新学制。 B·是近代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结。 C·是近代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成果。
D·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的解体,近代新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确立 E·是中国教育发展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 10·清末新设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是( ADE)。 A·学部 B·教育部 C·教育厅 D·提学使司 E·劝学所 三、问答题
1.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 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这是 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2. “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 建立了由学前、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
实业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课程设置包括了文、理、体、美等科目。 师范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3.如何评价“壬寅癸卯学制”的历史进步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新学制。 是近代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结。 是近代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成果。
8
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的解体,近代新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确立 是中国教育发展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三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将中学阶段分为初、高两级是自(D )学制开始的。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2·在中学阶段实施选科制是(D )学制的规定。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3·规定取消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奖励的学制是(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4·规定中学教育应承担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的学制是(D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5·1922 年学制将中小学系统的修业年限规定为( D)。 A·九·四 B·七·四 C·五·四 D·六·三·三 二、多项选择题
6·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的内容是(ACE )。
A·注重道德教育 B·坚持中体西用 C·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D·以尊孔读经为本 E·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7·教育视导制度又可分为(AD )。
A·定期视导 B·分区视导 C·分类视导 D·特殊视导 E·视察 8·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学制的改革内容主要有(ABCE )。 A·废除了奖励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制度,取消贵胄学堂 B·在教育权利上缩小了两性差别
9
C·取消了读经课,课程设置中提高了生产知识教育和美育的地位。 D·创办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 E·学制缩短了三年。
9·1922 年新学制的特点有( ABCD)。 A·结合中国实际,学制富有弹性。
B·以儿童年龄分期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 C·增加了职业教育的比重。
D·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照顾儿童的心理差异。 E·走“中体西用”的老路。
10·近代新学制的发展总方向是(ABCD )。 4 A·封建性逐渐削弱 B·科学性民主性日益强化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单一走向多元 E·科举的因素越来越重 三、名词解释题
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
1912 年 7 月,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方针的提案。同
年 9 月 2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 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2.1922年学制
1922 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工程改革案” ,亦称“壬戌学制” ,为区别壬子癸丑学制又 称为“新学制” 。该学制将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定为六年、三年和三 年,所以也称为“六三三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