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题(6)

2019-03-09 12:36

A.儿童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绅士教育 二、名词解释题 1.洛克

洛克(1632——1704)是英国 17 世纪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

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主张培养

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 。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 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作有《教育漫话》等。 2.导生制

也称相互教学制度,是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 生” ,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1789 年,

英国教师兰卡斯特首先采用此法在伦敦附件办学。 英国牧师贝尔也同时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 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此法对近代英国乃至欧美初等教育发展影响很大。 三、问答题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有哪些主张?

洛克从体、德、智三方面阐述了绅士应具备的品质。主张培养有“文雅态度”和“善于 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 。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 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 主义。

26

2.洛克的“白板说”对教育管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洛克断言,人的心灵是一张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观念并不是与生

俱来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页白纸” 。这就是哲学 史上有名的“白板说” 。 “白板说”的提出,沉重地打击了经院哲学,揭露了唯理论的片面性,极大地推动了认 识论的发展和研究。同时,在教育史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鞭挞了等级差别和遗传决定 论,为“智力平等说”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四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于 1833 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 ,又名(B ),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 育。

A.费舍法案 B.基佐教育法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2.法国于 1881 年和 1882 年两次颁布教育法令,统称为(B ),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

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

A.费舍法案 B.费里法令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3.卢梭以小说体裁反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D )。 A.社会契约论 B.忏悔录 C.新爱洛绮丝 D.爱弥儿

4.自拿破仑执政以来,法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A )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5.到 19 世纪末,法国已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 A)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27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二、名词解释题

《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书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

苏菲的教育。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

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

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

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

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三、问答题

如何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是反对封建教育并论证资产阶级教育要求合理性的核心观点, 具有历

史的进步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特别强调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继承并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追求

个性解放的教育潮流,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五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28

9 1.1964 年 10月联邦德国各州总理在汉堡签署( A),确立了德国各州文化主权的联邦制 教育管理制度。

A.汉堡协定 B.费里法令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2.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C )。

A.论演说家的培养 B.忏悔录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为此必须采取(B )、教育性教学和训 育等三种教育手段。

A.自然教育 B.管理 C.班级教学 D.心理教育

4.到 19 世纪中叶,德国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A )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5.自二次大战以来,德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C )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合作 D.放任自流 二、名词解释题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1776——1841)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以伦理

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

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 了”、 “联想”、 “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等。 三、问答题

29

1.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科学教育学的形成具有怎样的意义?

赫尔巴特十分强调的“统觉论”就是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他认为, “统觉” 在心理学上,是指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与融合,从而更

明显地显示事物意义的现象。 认为统觉的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 团(观念统系)。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这一理论对心理现象作定量分析,第一次把数学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以自成体系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第一次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对教育理论进行严密的

构思和系统的论证,使教育理论更显理论化,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2.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为什么特别强调管理的作用?

(1)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 与教育创造条件;

(2)赫尔巴特认定儿童都有“盲目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 。 (3)他主张在儿童尚未树立道德观念之前,说教是无效的,必须采取强制手段。 (4)管理的关键是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3.赫尔巴特为什么要在教学管理中强调教育性教学原则? (1)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乃是教学 (2)情感和意志都建立在观念——知识的基础上

(3)把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可以有效地达到造就人才的目的。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六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30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重点复习资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