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1 m=10-9 km=10 dm=102cm=103 mm=106μm=109 nm
第四节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
息.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
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设问:为什么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呢? (4)“三要素”的含义.
①力的作用效果由三个要素决定. ②只要谈力,必须谈力的三要素.
③两个力,只有他们的三个要素都分别相同,才能说这两个力完全相同.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静止---运动
运动---静止
速度、方向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进行新课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历史回顾: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 2.演示实验:
(1)毛巾表面 (2)棉布表面 (3)木板表面 现象:(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 (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 (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3.推理: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
到的。
二、物体的惯性 1.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现象
【演示1】图9-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释:叠在一起的棋子原来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惯性小球实验,解释: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④所以??。 【演示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演示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生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三、二力平衡 1.演示:实验
(1) F1≠F2时,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这两力不平衡。
(2) F1=F2时,两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也不平衡。 (3) 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这两力也不平衡。
(4) 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就平衡了。
总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记忆:“一物二力三要点”)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举例并说明: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第一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观看航天资料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新课教学 1.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
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破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 = 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于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力
一、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坚直向下
作用点: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第二节 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