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4)

2019-03-28 14:0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哪些物 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新课教学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个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样才能测出来呢?可不可以利用一个物体受到力变长,不受力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即弹性去制作出一种工具来测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生制作简单的弹簧测力计(参考课本P47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内容.)并使用测力计.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并用此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积极回答.

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产生的条件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羌 ●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通过对“磁悬浮列车”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恒定拉力F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则与物体受到的拉力F相互平衡的力是------- ( )且主要是-------摩擦力

新课教学

一、三种摩擦: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

a.滑动摩擦力: (1)概念:

(2)大小:

(3)方向:

注意: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受到拉力大小无关,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2、只有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根据两力平衡)

3、在水平情况下,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b.滚动摩擦力:(1)概念

(2)滚动摩擦力大小远小于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故可用滚动摩擦力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反之,则增大摩擦力。 C.静摩擦力: (1)概念: (2)大小: (3)方向:

补充:如图当拉力逐渐增大过程中,物体保持静止,则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因为物体静止则水平

方向上物体受到的两力平衡,所以在此过程中拉力F 始终等于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f 。静摩擦力随着拉力F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拉力增大到一定值,物体就要开始运动。当物体将要运动而还没运动时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称为最大静摩擦力,且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

二、有益摩擦、有害摩擦

增大有益摩擦: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

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练习:

下列几种摩擦各属于何种摩擦: 用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手握瓶口,瓶静止在手中,手与瓶之间的摩擦

自行车在地面上行驶时,车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若刹车时,车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手推着桌子前进,桌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摩擦力

第四节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能区分各种常见杠杆的类型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小 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什么是杠杆?

1. 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 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1)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动或F1) (3)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阻或F2)

(4)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动或L1) (5)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阻或L2)。 二.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 L1 = F2 × L2

阻力F2、阻力臂 L2一定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反之。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央宣传部简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