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作业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海关查验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目前各项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和信息系统已全部建成。水港功能区集中发展体积相对较大、时间敏感性相对不高的保税物流、商品展示、简单加工、国际贸易、多式联运、分拨配送业务以及信息服务、涉外金融、保险、咨询、结算中心等综合业务。并且在水港功能区东侧,规划有2平方公里保税港区商务生活配套区。
2.空港功能区: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功能区规划面积5.94平方公里,由航空货站区、保税仓储区、保税加工区、海关查验区、综合服务区五部分构成。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一期建设围网面积0.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航空货站区、保税仓储区、海关查验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目前各项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和信息系统已全部建成。空港功能区集中发展产品附加值高、体积小、对时间敏感度高的保税物流、国际贸易、高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商品展示等产业。在空港功能区周边,规划有30平方公里的配套发展区,包括商业配套区、产业配套区和生活配套区。目前重庆机场有两条飞机起降跑道,到2020年,重庆机场将扩容至30平方公里,增大10倍。届时将超过北京、广州、昆明等机场,成为国内最大的机场。
毫不夸张的说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使得寸滩港由一个“重庆码头”变成为世界性港区,同时成为了世界级物流中心之一。
(三)保税港区机械设备现状分析
重庆寸滩保税港区为了建立一个有规模的先进保税港区,也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机械设备。港区的物流设备多是新近采购的,如龙门吊、装载机、克令吊、牵引车、叉车、螺旋卸料机、真空吸料机、输送机等。所以设备的性能都达到了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17%的设备甚至是由外国进口,可以说设备上基本能与国际物流设备接轨。由于设备都是新近采购,所以设备的性能和质量完全能够满足现有的港区物流需求。然而港区物流运行还是初始阶段,现有的物流物资不能满足港区物流设备的满负荷运行,据统计约28%的物流机械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由于设备大多数是露天放置,加上重庆为酸雨严重的地区,故机械设备极易腐蚀和锈蚀,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加之操作人员由于培训不到位,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不当,设备损耗严重。
(四)保税港区物流仓储现状分析
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规划区的中部,海尔路以北,渝怀铁路以南,为保税仓储用地,总用地面积123.86公顷。主要开展货物的保税仓储、拼装、分拣、分配、分销等分拨配送、物流业务,用于建设保税仓库、集装箱堆场、海关查验区、停车场地等设施。在该仓储用地区仓储建设的主体架构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仓储多样化
第4页(共15页)
的格局。港区仓库分成了普通仓库和特种仓库(筒仓、油罐等)。普通仓库主要用来储存一般常规货品,而特种仓库便是用来储存油类和液体类货品。普通仓库又建有单层库和多层库。单层仓库用来储存质量较重的货品,相反多层库则用来储存质量较轻的货品。多种仓库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保税港区货物的中转和储存。
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仓储能力与码头线的通过能力适应度较高。港区仓库位置的布局也充分的考虑到了与货物装卸工艺流程、铁路和道路布置统一,与码头线形成了平行布局,并且也将和未来的铁路形成平行布局。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仓库普遍采用经济耐用的建筑材料,既节省了成本又保证了使用寿命。根据一般测算重庆港区此类二线仓库的处理效率,约为2吨/㎡.年,考虑到寸滩保税港区水运货物多,其中重型货物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因此,有一定的特殊性,预计水港部分保税仓库的处理效率要提高到5—7吨/㎡.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最终目标口岸报税货物库存量为140万吨/年,要满足这么多的货物存放,则需要建有仓库面积为20-28万㎡。此外,考虑到集装箱的存放和“境外一日游” 的出口转内销的需求,在保税仓储区域内还建有20万平米左右的集装箱堆场和停车场地。
对于港区物流综合配套面积,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办公及服务贸易办公两类,终极目标将达到20万㎡左右面积需求。另外最终集装箱堆场将达到70万㎡;集装箱货站1.5万㎡;海关/国检/港务办公区海关/国检办公区1.4万㎡;一站式办公设施3000㎡;海关查验区查验/罚没库3000㎡;查验/罚没堆场5000㎡;停车场地1万㎡;检疫熏蒸区1500㎡;还在堆场、货站设置了周边停车位及集中停车位不1000个余个。基本上达到了港区目前的发展要求。
(五)保税港区物流人员素质分析
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并且由于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物流的发展机制的不成熟,对物流相关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所以港区物流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专业知识相对欠缺。虽然说学历高不代表其一定能够胜任港区的物流工作,但是受过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学习的人员在工作中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港区的物流工作人员分为多个种类,主要有战略型物流人才、管理型物流人才、技术技能性物流操作人才和基础性熟练作业人才(装卸、保安、押运等)这四大种类。而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这些人员很多不是科班出生,许多是半道转行从事物流行业,当然工作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就难免参差不齐。据统计港区物流从业人员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只占到23%左右,30%左右的从业人员是专科,接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未受过较为专业的物流专业知识教育。并且所有从业人中76%是半道出家转行从事港区物流工作。重庆寸滩保税港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内陆保税港区,这样的
第5页(共15页)
物流人才结构不大可能为港区物流的高质量运行提供可靠保证。在港区作为管理阶层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专业知识较强,仅有少部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高还是不能改变港区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的局面。特别是物流操作和维护、搬运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设备的使用和养护都不够到位。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保税港区从业人员学历比例图 保税港区从业人员种类比例图
8%战略型人才23%本科以上19E% 管理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基础作业人员47%专科专科以下30(%
图一 图二
(六)保税港区物流通关运行和监管模式现状分析
1.通关运行: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在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中,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国情下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保税港区,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物流监管方式同样是以海关监管为主。并以2007年10月施行的《海关保税港区暂行管理办法》为监管蓝本。重庆寸滩保税港区虽然是内陆保税港区,但是执行与沿海保税港区同等的税收和外汇优惠政策。
重庆保税港区封关运行后,海关、检验检疫、海事、港航、外管、工商、国税、地税等政府部门在港区集中办公,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实现“5+2”和24小时全天候的通关,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快速通关模式。同时实行我国一贯实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严密监管模式(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简称“一线”货物;区域与境内区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简称“二线”货物)。对园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但园区自用的免税进口货物、国际中转货物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货物除外。在重庆寸滩保税港区实行海关境外货物到港后,港区企业(或者代理人)可以先凭仓单将货物直接运至园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园区海关办理申报手续。园区货物运往区外视同
第6页(共15页)
进口、区外货物运入园区视同出口,有园区企业或者区外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向园区海关办理进口(出口)手续。
2.监管模式:同时重庆保税港区的监管采用了“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的模式。 (1)封闭化监管:重庆海关对进出园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及园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并且采用惯用的封闭化管理,在寸滩保税港区域设置有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隔离设施、卡口、围网隔离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实行全域闭路电视监控,实现封闭式区域管理。进出保税港区域的车辆、货物接受海关监管,港区外车辆在未获得海关批准的情况下不得驶入区内。
(2)信息化监管:海关对港区企业实行电子账册监管制度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建立保税港区卡口联网监控系统以及保税监管车辆出入区监控系统。园区行政管理机构或者其经营主体只有在海关指导下通过“电子口岸”建立供海关、港区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计算机公共信息平台。港区企业都建立有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提供海关查阅数据的终端设备,按海关规定的认证方式和数据标准与海关进行了并网。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监管变得准确而及时。
(3)集约化监管:统一机构即设立海关事务区域用于海关统一管理海关事务;统一报关即在港区设有报关业务区域让海关能海关业务实行一站式服务。统一卡口即在寸滩保税港区设立有一个主卡口,海关统一管理。统一查验即在港区设有专业检验区域用于海关查验业务。
3.下面是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一个通关实例:
2011年11月16日,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品牌、第二大笔记本电脑供应商宏碁公司(Acer)从台湾进口的笔记本生产用零件等36个集装箱的货物顺利通过寸滩保税港区海关卡口运往厂区。
9点10分,报关单电子数据进入海关通关作业系统。 9点28分,海关通关作业系统发出货物放行指令。 9点45分,进口货物开始从船上卸货。
10点20分,第一批货物通过寸滩保税港区海关卡口。
这次通关过程让我们看到寸滩保税港区的先进、高效和便捷,大大减少了企业的通关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七)港区物流辐射现状
经分析评估,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物流辐射距离可达到500公里,以重庆保税港区为中心500公里半径划圈,腹地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加之局部经交通干线辐射而
第7页(共15页)
吸引的区域,预计重庆保税港区腹地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覆盖除重庆以外6个省、约20多个中等以上的重要城市,辐射人口超过2.5亿,经济辐射区域内的GDP超过14000亿元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物流发展前景看好。特别是对云、贵、川三省的物流辐射作用巨大,不但能减少云、贵、川三省出口企业的报关程序,也同时节省了一大笔物流费用和关税费用。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重庆本土的物流货代和运输企业的发展。对于重庆的区县来说,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渝东北地区,寸滩保税港区的建立,让渝东北的脐橙和柑橘出口变得方便而快捷。重庆保税港区同时也是至今全国保税港区中距离主城区和距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一个保税港区,距离重庆朝天门仅6公里,距解放碑CBD商务商贸核心区也不到9公里,距离在建的江北嘴CBD商务核心区更只有约4公里。这对于重庆城区的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对外辐射可达上万公里。传统的“重庆码头”将变成一个世界性港区,带来的是整个城市物流发展。
三、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物流存在的问题
从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物流现状来看,总体上是一片大好,但是再好也现状也遮掩不住那些看似细小的问题,过对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重庆村谈保税港区物流还存在下列问题:
(一)港区物流基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先期规划和基础建设配套设施虽然设计的较为合理,但是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没有跟上投入使用后港区物流的后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基建配套有所滞后,包括内部和外部的配套。内部配套主要是港区从业人员的住宿和物流服务办公区域的配套滞后,许多入驻的物流企业采用人员都只有在园区外租房居住,离工作场地较远,除给员工带来上下班出行的困难外还增加了生活负担。同样港区的物流服务办公区域也相对滞后,一些物流货代还在搭建的临时办公场所办公,给企业的业务和办公效率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港区内部还有一个不可忽视基建滞后问题,那就是港区货运铁路还未投入运行,该铁路连接兰渝铁路以及“欧亚大陆桥”。这也较为明显的制约了重庆与东亚和欧洲的铁——海多式联运物流的发展。外部的配套主要是港区的公交系统还不够完善,只有少数几路公交车可以沿途经过保税港周围,如835、817、813等几路班车,公交车交通覆盖范围仅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许多区域的进出都需要经过多次面的换乘。所以寸滩保税港区的公交进出便利性是一个不小的困扰,使得进出保税港区十分的不方便。虽然这些都只是保税港区的一些小问题,但是都是对港区的服务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亟待解决。
第8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