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存在一点误差,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所以,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要有推断,就有推断正确和错误以及推断被接受和拒绝的问题,就有风险。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推断性质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审计风险潜在于审计工作中,而审计风险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损失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要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等利益关系人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如果审计人员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只有在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对其工作失误和判断错误负责任甚至承担赔偿时,潜在的审计风险才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3、审计风险形成的普遍性、多因素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风险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如制定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的风险;搜集证据资料时有证据资料不足或不足够有力的风险,编写审计报告时有措辞不当的风险等等。对于各环节的每一个具体风险来说又是由多因素构成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因素,还有来自审计人员方面如审计方法使用不当,确定证据数量不足、深层次的风险隐患难以彻底揭示等因素。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4
4、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进行评估但不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一方面,不应害怕审计风险,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要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的,它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
5
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审计抽样环节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
6
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使其成为审计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分析研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控制与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方面有: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有限。审计界虽一直都在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努力,但始终无法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之与社会公众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距”。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是有限,而审计风险却是无限的。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就增
7
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2、审计风险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关。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如果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性、完善性和有效性都不能使其发挥控制作用,那么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和利用抽样审计方法难以发现被审计单位所有重大错误、舞弊行为。因而,审计主体对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的报表审计要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也不一定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这样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3、市场经济活动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改组、兼并、重组等都可能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从信息的数量上看,现在每个单位的信息存储量都在增大。差错和虚假的信息资料以及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地多样化、复杂化,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这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使审计人员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承担审计风险的可能。
4、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随着国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