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造成审计过程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无法处理,增加风险机会。
(三)审计风险的影响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社会经济联系愈加密切,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经济竞争异常激烈。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参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在会计系统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严峻环境的压力使一些企业、单位会计违规的可能性增加,会计舞弊行为也不断的花样翻新,凭证、账簿上弄虚作假,甚至搞账外账,有些业务甚至不入账。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审计范围也要扩大,审计中不确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审计的风险不可避免地被加大了。
2、我国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均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探索新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的不断涌现,使国有资产审计面临新的变革,审计风险将会增加。
3、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网上公司”和“远距离多主体的
9
网上合作”迅猛发展,会计主体不再只是“实”的“物理空间”而且也包括了“虚”的“媒体空间”。网上交易使“电子货币”结算将代替有形货币结算。网络时代给审计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
4、新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已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以人才资源为主。企业资产的主体由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硬性资产转变为知识资本、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重点。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的投资收益往往很难预测,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高低。
5、计算机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各种财务、管理、金融软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然而“审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审查和防范计算机犯罪使审计面临新的挑战。
6、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世界性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经济业务国际性加强。审计也正在迎接如何遵守WTO规则与审计国际化合作的考验。审计国际化后所面临的风险在深度上、范围上都比以往更深更广。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审计环境的变化,大量无形的、不确定的、创新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有加大的态势。这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在注重审计效率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0
三、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正视它而不能回避它。同时,审计风险又具有可控性,只要我们主观上加以重视,实践中采取可行措施规范审计工作,就能够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
(一)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1、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首先要使审计人员增强风险意识,增强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自觉性,主动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就会对审计风险漠不关心,遇险而不知,犯险而不觉,可控而不控,能防而不防,这是最大的风险。
2、增强法律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等是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的法律保障。此外,审计人员还要熟悉与审计工作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熟悉与被审计单位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审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要严肃法律责任,对在审计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论断。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也要坚持法律与道德并重的原则,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道德修养,清正廉洁,敬业奉献,不为
11
一己私利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香港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朱 基以16字寄语中国会计业———“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也是对审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4、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要精通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熟悉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应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审计人员要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如计算机的操作与网络技术,各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方法等。同时,审计人员还要熟悉WTO规则和国际商贸惯例并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二)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1、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纠正,产生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建立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目前已在一些审计机关实行,对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负责人在审计实施中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一级复核,称为详细复核,它要求项目负责人对下属审计助理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逐
12
张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审计人员及时修改完善。部门负责人在审计报告形成前期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第二级复核,称为一般复核,它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等进行的复核。专职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在审计报告提交审计机关领导审定前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第三级复核,称重点复核,它是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对整个审计工作质量的重点把关。
3、建立专业鉴定制度。审计人员在对有些审查对象难以识别或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情况时,能够委托有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鉴定。例如,伪造笔迹、凭证的可通过公安部门鉴定,商品、材料的质量可通过商检部门检测化验,基建工程的质量可通过基建方面的专家进行检验,这样可以增强审计结论对审计风险的承受力。
(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所谓工作环境,是指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对其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它是与审计实施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步骤以及审计法规法律不同的因素。要科学的处理好这些因素,应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充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
13